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好,法国酒庄!

(2013-08-02 15:32:15)
标签:

葡萄酒

理财师

波尔多

酒庄

法国

游老师是我的红酒品鉴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每年游老师所在的公司都要带队到法国葡萄酒主产区进行项目考察,利用年假连休的机会,我随着游老师到法国亲身感受这个葡萄酒王国,带来红酒品味之旅。

 

http://s11/mw690/7e313f27tx6BxtnfA829a&690

此行的第一站是波尔多市,虽然波尔多葡萄酒产区享誉全球,是法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但由于考察团目标不在此地,因此商业洽谈在波尔多仅仅停留了一天时间,除了在一家美味的法餐馆品尝了一顿法式大餐外,我们并没有真正到葡萄酒庄园去参观。游老师告诉我不用太遗憾,因为波尔多地区久负盛名,所以是法国葡萄酒商业化味道最浓的地区,如果想体会真正的法国庄园文化,到周边的葡萄酒产区看看更为合适。

 

初识百年葡萄藤

 

疾驰在法国乡间的柏油路上,两边尽是葱翠的山坡,像中国的梯田一样,这些山坡都种满了葡萄树,从远处看,一排排的葡萄树像一层绿色的地毯铺满整片山地,间或几株高挑的松树增添了些许阳刚之气。不时会看到山脚边或者半山腰上有几栋当地特色的红瓦房,葡萄酒农们正在殷勤侍弄着他们珍惜的葡萄树,悠闲惬意的氛围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异常缓慢,不觉间摒弃了城市的烦躁与急切。

 

此行我们要去的是一家位于罗纳河谷的酒庄,罗纳河谷产区是仅次于波尔多产区的第二大AOC级葡萄酒产区,虽然在国际声誉上无法和波尔多地区相比拟,但也拥有众多知名酒庄与优质葡萄酒品牌,而且这个产区有一大特点是拥有多个百年老藤的葡萄庄园。

 

葡萄藤的寿命虽然可达百余年之久,但是肆虐于19个世纪末的根瘤蚜病几乎让欧洲的葡萄藤损失殆尽,很多葡萄酒庄园的老藤葡萄树因此遗憾地彻底消失了。此后欧洲的葡萄酒庄园大多使用嫁接法,将原产于欧洲的葡萄藤嫁接到抗虫病的美洲葡萄藤上,因此在欧洲地区能够有长达百年的葡萄老藤极其少见,更别提使用这种葡萄藤产出的葡萄酒。

 

在我的葡萄酒知识里了解的情况是:大多数葡萄藤在生长四十年后产量会逐渐下降,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会被铲掉种植新的葡萄藤,那些经历根瘤蚜病灾害存留下来的葡萄老藤无法达到量产级别,只会慢慢地死去,空留下嶙峋的枝条。

 

游老师狠狠批评了我此前的准备工作不够细致,竟然连这点知识都没有温习,想想自己在出国前光顾着整理法国美食路线图了,根本忘记葡萄园的事情,只得虚心受教。游老师告诉我罗纳河谷是法国历史悠久的产区,也是法国葡萄种植的发源地之一,由于气候温和,以及土壤条件更加适合葡萄的生长存活,因此这里有很多葡萄酒庄园有种植老藤葡萄树的传统,虽然老藤葡萄树的产量不及普通葡萄树的二分之一,但是严格传承自祖辈文化的当地人,依然在葡萄园中保留着老树葡萄藤。

 

游老师指了指窗外山坡上的葡萄田。“像这种交通发达的地区不会种植未嫁接的葡萄藤,那些种植老藤葡萄树的庄园都是较为边远或者地势高通风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壤要有沙土的成,这样的土壤可以保护葡萄树不受根瘤蚜虫害的侵扰,另外本地沿着罗纳河谷有强列的密斯托拉风,风速有时可以达到上百公里,会吹断葡萄的新枝和幼果,当然也就会把葡萄上的病害一并吹去。地势偏僻并且有强风相伴,再加上独特的土壤条件,让这里的一些酒庄完整地保留了老藤葡萄酒文化。”

 

宁谧的法国酒庄

 

这次的目的地古里莫酒庄的确是够偏远,足足坐了三个小时汽车,绕过无数山丘后,我们才到达那里。整个酒庄显得朴素整洁,灰色的砖石墙面及暗红色的斜瓦房比邻而建,和乡间普通的农房别无二致。虽然这里的建筑没有做任何的外部装饰与涂刷,但是不会给人简陋的感觉,反而有一种传统的风貌与氛围,游其是几乎开到房顶处的半圆形大门,印着暗红色的庄园标志,仿佛引领我们进入了中世纪的古堡。

 

在庄园工人的热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会客室等待庄主霍曼先生,因为对道路不熟悉,我们此前并没有通知庄主确切的到访时间,这位庄主此时正在庄园的一处葡萄田查看今年的收成。法国庄园的主人虽然富有,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坐办公室里签文件,反而更加喜欢到葡萄田里去劳作。

 

不到半个小时时间,霍曼庄主就风尘仆仆地赶来欢迎我们,白色衬衫别在洗得发白的牛仔裤里,露出黑色的皮带,根本看不出品牌的皮鞋上满是红泥。霍曼庄主的皮肤被阳光晒地隐隐泛着红光,游其是那双粗糙有力的大手,以及身上淡淡的泥土香味,如果不是那副略显斯文的眼镜,我实在是看不出眼前这个高大的法国人,就是身价百万,拥有一座面积不小的酒庄的主人。

 

霍曼庄主没有普通老板那种颐指气使的架势,从庄园工人手中拿来新出产的葡萄酒亲自启开,为我们一一斟上一小杯百年藤葡萄酒。虽然我并不很懂葡萄酒,但是闻到那混合着紫罗兰香味的葡萄酒香,看到蓝紫色液体挂杯的丝滑绵长,以及入口后酸涩适中,酒体厚重的感觉,我就断定这必然是一款高档的葡萄酒,只是略感强烈的单宁味道,对于我这种初级葡萄酒品鉴者来说,尚难以驾驭。

 

由于我和同行的几人并不懂法语,我们与霍曼的交流都是游老师翻译来完成的。通过沟通才知道原来这个庄园建立时间已近百年,是霍曼的曾祖父创立,但是他们的葡萄园却已经有超过三百多年的历史了,霍曼家族与葡萄酒农之间从属的关系已经传承了九代,而且一直以来坚守着古老的葡萄种植酿造传统。虽然相比老藤葡萄酒,酿造其它种类的葡萄酒利润更高一些,但是出于对祖辈文化的传承,庄园内依然有几公顷葡萄园保留着稀有的老藤葡萄树,延续着古老的百年藤葡萄酒口味。

 

谈到老藤葡萄酒的特点,霍曼向我们介绍每一株葡萄藤就像一个人一样,年轻时候力气大,精力旺盛,所以葡萄的产量也高,而步入老年后虽然阅历更加丰富,但是却也显得体弱。正如老年人一样,年老的葡萄藤产量虽然很低,但是老藤酒气味更为浓郁,香味的层次感清晰,酒体更加复杂多变,有较强的单宁感,因此后味更长,这样的酒也有更好的陈放潜力,因此陈放数年后饮用口感最佳。成熟沉稳的百年藤葡萄酒更加适合事业有成的成年人,也只有他们有耐心去品味其中的韵味。

 

霍曼先生家的葡萄种植不施肥,不打农药,完全是纯天然生长,因此过了壮年期的葡萄藤产量下降地厉害,而且植株容易生病,需要尽快铲掉,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酒庄里已经拥有了大量葡萄田,高中低档数十个系列的葡萄酒,但是能达到百年藤的葡萄田产量依然稀少。

 

参观葡萄园时候,我提议去看看百年藤的葡萄田,霍曼先生面有难色地摇了摇头,原来古里莫酒庄一直以来都在和根瘤蚜病做斗争,我们参观的葡萄田实际上已经是嫁接了美洲植株的葡萄藤。而那些真正原株生长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葡萄藤,远离酒庄与人群,甚至远离其它种类的葡萄田,有专门的葡萄酒农细心地看护。

 

霍曼告诉我们,罗纳河谷有几家传承百年葡萄藤种植的酒庄,就是因为管理不严,让老藤葡萄田受到根瘤蚜病虫侵害,损失十分严重,出于安全考虑,所有欧洲原株葡萄田是不允许外人进行参观的,只能赠送我们一些老藤葡萄园的照片以做纪念。

 

虽然无法亲眼看到稀有的老藤葡萄树,但是欣赏下结满果实的葡萄园也是一种惬意的体验,结满果实的葡萄串已经把一些葡萄枝坠得低垂,在蓝天的映衬下,已经接近成熟的葡萄上都泛着淡蓝色的光泽,只有接近它们,才能看到原本暗红色的光彩,实在是一番奇妙的体验。

 

游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葡萄树不挑生长环境,反而是越贫瘠的土地越能结出优质的葡萄,直到亲自来到葡萄园我才体会到那所谓的贫瘠是什么概念。满葡萄园都是密密麻麻足有拳头般大小的鹅卵石,葡萄树就生长在这种满是石子的红色土壤里,反而显得郁郁葱葱,生命力旺盛。

 

霍曼先生向我们介绍,罗纳河谷地区能够种植百年树龄的葡萄藤,不仅仅因为这里位于南部地区,日照充足,更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地貌优势,鹅卵石白天吸收太阳阳光热量,夜晚再散发给葡萄藤,使葡萄酒精度高更易于成熟,而且土壤里富含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葡萄藤的养分吸收。

 

传统工艺的守护者

在陈化储存仓库,我们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罗列的橡木桶,还有储存葡萄酒用的巨大不锈钢罐,霍曼先生告诉我们,为了更多的保留葡萄酒本身的香气,罗纳河谷地区的酒庄很少使用橡木桶,即使是他们酒庄百年藤葡萄酒也大多使用旧橡木桶陈化,窖藏时间在半年左右。因为各个产区的工艺习惯不同,他们认为葡萄酒天生丽质,不需要橡木味的多余点缀,而像波尔多地区则大多愿意使用新橡木桶,并且窖藏时间更久。

 

在整个酒庄的游览过程中,我很难看到有什么现代化的设备,即使是葡萄酒的加工储存设备,也是很古朴的设施与工艺,更不要说那必须人工服侍的葡萄园了。游老师告诉我不同酒庄的葡萄酒风味各异的原因,除了土壤地质以外,就是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种植习惯与葡萄酒制作工艺,这种坚持可能就是法国人的一种韧性与执着。

 

在中国,葡萄酒厂商的产品总是根据大众口味的需求不断调整,而在法国,葡萄酒庄是不会迁就顾客的需要,它们的品味始终如一。虽然法国是一个十分开放发达的国家,而且法国葡萄酒行销全国,但是大多数葡萄酒庄都是十分保守古朴的,他们坚守着百余年来传统的制作工艺,坚持着自己葡萄酒的口味与特色。

 

晚上霍曼一家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品尝最美味的法国庄园大餐,本以为浪漫典雅的法国人在喝红酒时候应该是既绅士又有礼,想不到刚刚品完一小杯红酒的霍曼先生,就开始像喝啤酒一样一杯杯的与客人干杯,我也是第一次喝红酒醉到失去意识,甚至不知道谁最后把我抬回的房间。

 

原来酒精是不分国界与种类的,不管到哪里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小知识 根瘤蚜病

 

根瘤蚜虫源自北美东部,是葡萄园里的不治之症,19世纪末期摧毁了欧洲大部分的葡萄园,其中以法国最甚。对整个欧洲葡萄酒生产业的破坏,不亚于中世纪黑死病瘟疫的严重程度。对有关蚜虫如何飘洋过海,从大西洋的另一头登陆欧洲,世上流传着不同版本的故事,但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1858年左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植物学家从美国带回了葡萄藤植株标本。美国本土葡萄植株对当地的葡蚜虫尚能抵挡一二,但欧洲的酿酒葡萄却对之毫无反抗能力。

 

根瘤蚜虫肉眼难见,以吮吸植株根系及枝叶内的细胞液为生,在叶上形成虫瘿(因蚜虫的取食刺激引起植物组织局部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在根上形成小瘤,影响正常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整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时长达五至八年,甚至十年之久。在这通往死神的十年不归路上,葡萄的质量倒还能勉强维持,但数量每况愈下,直到最后奄奄一息。根瘤蚜虫繁殖能力惊人,且能耐受-1245摄氏度的温度,全园水淹法都无法完全将其消灭。

 

足足折腾了几十年后,人们终于找出了两种相对有效但颇有讽刺意味的方法来对付根瘤蚜虫。第一种是美式根茎嫁接术(如今广为采用的方式),虽然昂贵而漫长,但若没有这项技术,也许19世纪之后欧洲人类历史上酿酒葡萄的篇章可能就要画上句号了。第二种是杂交术,通过酿酒葡萄与抗蚜葡萄品种获得子辈杂交,既可抵御蚜虫,又可避免成酒中透出过多美式葡萄的不佳特征。但杂交子辈的抗蚜能力是有限的,欧盟基本上禁止了将它们用于优等佳酿的酿造,在北美及其它新世界国家更多见些。

 

 

(刊登于《理财师》杂志2013年5月刊,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