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鉴宸---新加坡华人古董商
李鉴宸---新加坡华
人古董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01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越窑秘色瓷地位与涵义的演变

(2022-03-18 23:41:22)
标签:

历史

收藏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2022

秘色瓷在唐代是珍稀的瓷器品种,到五代初年,情况依然如此。因其罕见珍贵,甚至成为各国王族相互转赠的名产。

《十国春秋·前蜀高祖本纪》载,前蜀永年二年(912)二月,梁遺使聘蜀,推蜀帝为兄,并致书信礼品,礼单中,有“银棱秘色钞锣两面”例。六月,蜀帝王建致信答谢,又谢信物等曰:“右件鞍马及腰带、甲胄、枪剑、麝脐、琥珀、玳瑁、金棱

碗、越瓷器并诸色药物等,皆大梁皇帝降使赐贶。雕鞍撼玉,坚甲烁金,十国稀世之珍,六辔绝尘之用,枪森蛇擀,剑耀龙锋,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上药非蜀都所纪,名香从外国称奇……”梁帝以产自南方的越窑秘色瓷作为礼品,而蜀王的答谢信又郑重其事地提到了这两件越窑秘色瓷,并有“秘色抱青瓷之响”的评价,秘色瓷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秘色瓷珍稀罕见,而据有吴越之地的钱氏王朝要在乱世之中“以一隅捍四方”,又要取悦强国,和好邻邦,自然会大力发展这类瓷器的烧造,将其作为贡礼,馈赠各国。文献所见,吴越以秘色瓷器贡唐、贡晋、贡周等。如后唐同光二年(924),吴越遣使“贡方物……进万寿节、金器盘……金棱秘色瓷器、银装花榈木厨子、金排方盘·后唐清泰二年(935),吴越又“进银、绫、绢各五千两……金花食器二千两、金棱秘色瓷器二百事”。文献记载只保留了一部分吴越的贡瓷记录,实际贡献的数量当远不止于此。比如,文献中并未提及吴越向后梁贡秘色瓷,但前文所引后梁对蜀的馈赠中有秘色瓷,并提到馈赠的物品多“贡自炎方”,即南方,显然来自吴越国。当时,吴越钱氏可能垄断了大量越窑烧造的秘色瓷器,充当贡品与自用,想来后世“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的说法当肇因于此。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说法中,“秘色”之“色”字也作等级解,与唐

代一脉相承,而“秘”字则被引申为御用,语义流变的脉络仍较为清晰。

随着需求的增长,越窑与秘色瓷的烧造也快速发展。考古所见,此时,吴越境内窑场林立,作坊遍布,规模空前,成为越窑历史上的最鼎盛时期,窑厂成倍增加,据现有考古调查资料,至目前在吴越国境内已发现属五代的越窑窑址131,其中延续晚唐烧制的窑厂22,五代时期新建的窑厂109,数量居越窑各时期发展之首位。而烧制“秘色瓷”的技术,也已经普及开来,上林湖等地的窑址,此段可见大量瓷质匣钵与制作精美的器物残片,从寺龙口窑址发摒情况看,用釉密封瓷质匣钵间的缝隙,在此时也非常普遍。到10世纪中期,在晚唐十分稀少的“秘色瓷”,已经有了相当的产量。

然而,物以稀为贵,随着技术的普及和产量的增加,秘色瓷似乎并不像原先那样受到重视了,在吴越的贡品中,排列位序由之前的与“金花食器”、“银装花榈木厨子”并列,退居到与“鞋履、细酒”为伍。据《册府元龟》载:后晋天福七年(942

),“两浙钱弘佐遣使进铤银五千两、绢五千疋……又贡苏木二万斤、干姜三万斤茶二万五千斤及秘色瓷器、鞋履、细酒、糟、姜、细纸等。”后周广顺二年(952),“两浙钱弘佐遺判官贡奉御衣、犀带、金银装兵仗、金银器、绫、绢、茶、香、药物、秘色瓷器、鞍屐、海味、酒等”。此时,秘色瓷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当土所宜”之产了。

唐代,秘色瓷之所以成为稀有之等级,在于越窑技术上的革新,使得质量显著提高,如冰似玉,令人耳目一新,因而跨越了自身的价值等级,常与金银器相提并论。到五代后期,这种烧造技术已较为普及,产量也大为增加。960年北宋建立后,吴越为缓和与北宋的关系,更是“倾其国以事贡献”,烧制瓷器的规模和进贡数量进一步扩大,一次可达数万事。此时的秘色瓷尽管质量优秀,“秘色”之名也依然沿用,但和唐代相比,

其内涵已经有所变化。吴越国灭亡后,越窑与秘色瓷的烧造仍在延续。到北宋中晩期,文献中仍然可以找到越窑秘色瓷的记录,但从上虞窑寺前,慈溪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窑场等上百座北宋越窑遗存的调查与试掘看,北宋中晚期越窑的产品质量明显下降。此时,秘色瓷外延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越窑青瓷的代名词,以后,甚至出现了“高丽秘色”、“龙泉秘色”等说法,成为青瓷的统称,唐代“秘色瓷”的原意,已丧失殆尽。

                                                                           2022年3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