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7501”瓷造型设计问题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1 |
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将这项工作交给了美术研究室主任、“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先生的女儿汪桂英。接受任务后,她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资料,又经过数日的思考分析,最后决定采用明代正德碗的造型作为碗类的基本设计思路。设计时还考虑到毛泽东政务繁忙、饮食无定的特殊情况,所以对所有的食器,包括碗、盘等都加配上盖子,以便于饭菜的保洁和保温。
解放初期,中国市场上的茶杯除去仿西洋咖啡具的造型外,只有两种中国传统造型:一种是类似于正德碗形状的莲子杯;一种是“中山筒”流行于民国,据说国民党政府会议上使用的茶杯都是此种造型,它由此得名。“莲子杯”即源自正德碗,造型不俗,但当作茶杯并不实用,而圆柱体的中山筒又显得呆板。中国人开会时常常饮茶。在中央开会时,为了减少服务人员倒茶时的干扰,需要一种形状稍大又便于保温的茶杯。为此,五十年代早期、设计了一种带盖子的茶杯。这种茶杯的造型端庄典雅,一派大家风范,当年正值朝鲜战争结束,就给它起名为胜利杯,并在中国流行起来,经四十余年而不衰。1975年制做“7501”瓷,其茶杯仍然采用胜利杯的造型。
方综(原陶瓷研究所所长):当时的景德镇工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一百多件的瓷器,要进行整套设计,而且质量要保持一致,这个是最大的困难。
罗慧荣(原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器型定的是景德镇正德碗,碗和盘都采用的这个造型,主要问题就是花面,对釉下彩的烧造没把握,就准备采取釉上粉彩。
汪桂英(原陶瓷研究所美术研究室主任):在设计思想上我们认为首先必须什符合毛主席的使用要求,在产品的艺术风格上要符合毛主席的审美情趣。作品在风格上要力求简洁、典雅、端庄、稳重,有中国特色,不搞奇形怪状的形式。经过商讨,干脆采用传统的一些优秀式样,如碗形采用了正德型器,盘类采用了和合器。但我们并不是生硬照搬,而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提升,形状比过去的更为饱满,线条更流畅优雅。
釉下红梅茶杯
明正德青花缠枝纹碗
“7501”盖碗设计手稿
釉上水点桃花盖碗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微信 1880196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