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汝窑与两宋官窑瓷的异同

标签:
365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2021 |
汝窑、北宋汴京官窑与南宋官窑是烧造工艺相继传播,技术一脉相传,但由于时间上的早晚不同、各个窑口的地理位置不同,及其胎料、釉料配方的差异,各窑产品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汝窑器以造型秀丽,玛瑙为釉,釉层蕴润,开片密布而夺得“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桂冠。北宋官窑瓷更以紫口铁足,金丝铁线,造型多样典雅清新而受到宫廷之青睐。其胎釉颜色也各不相同:汝窑器一般胎体为香灰色或灰褐色,胎质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层光亮匀净,釉色有天青、粉青、天蓝、月白、卵青、豆青和葱翠青等,并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美称,器表有细小的鱼鳞状开片,也有蟹爪纹和芝麻花之称。烧造技法则采用满釉裹足支钉烧造,底有细小芝麻支钉烧痕。而北宋汴京官窑器胎一般为紫黑色、深灰色,胎体比汝窑器略厚,彰显典雅庄重,其釉色多月白、粉青、炒米黄,也有带鳝血斑者。而烧造技法,除采用与汝窑瓷器相同的支钉支烧法外,一般圈足底部刷有铁色护胎釉,或露紫黑色胎体的是采用圈足或宽圈足垫烧工艺,这种圈足垫烧者,底部不见支钉痕,与汝窑满釉裹足支钉烧制截然不同,其施釉也较汝窑为厚。
宋室南迁之后,由于当时刻意追求“袭故京遗制”之风格,无论先建立的“修内司官窑”还是“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均受到北宋汴京官窑的极大影响,其作品澄泥为范,胎质细腻,制作工整,极其精致,釉色莹澈,备受珍视。也受到汝窑青瓷釉色美的影响,“色好者与汝窑相类”。说明其在继承汴京官窑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与发展。且两宋官窑一脉相承,其制瓷艺术风格及基本特征均有些相似之处,如黑胎、釉青、开大纹片及紫口铁足等,然各窑仍有自己的特点及其时代风貌。
首先从器形的演变与发展看,南北两宋有着明显差异。北宋汴京官窑造型注重典雅,胎壁厚而器形大方。南宋官窑器由端庄大方演变为轻巧秀丽,器胎变薄,器形由大变小,更加讲究艺术效果,圈足由高而外撇向圈足矮小、足壁垂直和足底纤细发展。
其次釉色及施釉技法也有差异。北宋汴京官窑由于受汝窑青瓷釉色美的影响,釉色以青釉为主色调,其中包括粉青、月白、炒米黄和青釉带鳝血斑者等多种,施釉较薄(即厚胎薄釉),釉层光亮匀净,有玉质感,器表除附加鳌耳和大小两种不同开片(即金丝铁线)外,不以雕刻绘画来装点,而以蕴润如玉的釉色来取胜。而南宋官窑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也有灰青、黄褐、土黄色等,同样具有滋润光泽的玉质感,但由于含铁量偏高,在烧造中由于釉层的流离等因素而形成“紫口铁足”现象;器形装饰除仿古器外,并以造型、釉色取胜,还有简单纹饰,在装饰技法上出现了堆贴、刻印、镂雕、模印等;虽保留一部分为厚胎薄釉,但薄胎厚釉更具有代表性。
再次,南宋官窑发掘出土的厚胎薄釉瓷,从胎釉配方到器形都与汝窑和北宋汴京官窑相似,胎中的氧化硅含量和氧化铝含量偏高,分别为65%和23%~28.6%,这样更便于提高胎的抗变形能力,做成轻巧而又秀美的薄瓷胎,这就为薄胎厚釉瓷的创烧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而采用满釉支烧,与汝官窑的烧制工艺极为相似,说明南宋官窑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又与汝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有着继承发展关系,反映北方汝官窑、北宋汴京官窑御匠随着宋室南迁之后,其精湛技艺的南传。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微信 1880196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