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到底那一句被誉为“句中化境”?

分类: 教学记 |
该填“风急”联,还是“无边”联
---对一道情景默写题的思考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练习中,有一道这样的情景默写题:
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答案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个答案,值得商榷。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2/c44f42de47744c41a7206a535824445f_th.jpeg
虽然“风急”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2/9bb1802cdd0240b399c8354a9ea8e7fa_th.jpeg
语言形式上,联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此联表现了夔州秋天典型特征,但,说是“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觉得有点过。
一是此联境界还没有到“独步”的高度;
二是此联还没到“化境”。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2/080da621f772418da9ed306461ae4485.jpeg
我认为,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被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句子应该是“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号称诗圣,其七律多为精品,而《登高》被古人推崇为“古今其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语)的确是千古佳作.
颔联“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加上颔联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2/a6629916e4944c7d9ad4093f5e8b3f86_th.jpeg
再说“化境”。
“化境”道家境界之一。
用在文学艺术上,是指语言转化成一种意境,让读者看到文字以外的境象,给读者一个想像的空间。“风急”联虽有意境,但多为“句中之境”,也就是说,是文字带给我们的画面,还不是“化境”。而“无边”一联,给我们带来了文字之外的境象,太空浩茫,岁月悠久,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然宇宙无穷,生命不息,感天慨地,何等悲壮。
《登高》“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联这一“化境”,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水平和高度,有出神入化之笔力,给人美的享受,给人艺术的感染。称之“独步”,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