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新解{转}

(2018-03-22 20:10:16)
标签:

诗歌

分类: 教学记

换个角度重新品读一首诗,也算是一种读书态度。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前三期,笔者分别阐释了杜甫《登高》一诗并非写于重阳节以及对“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全新解释,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笔者对这首诗中“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全新解释。

笔者对“潦倒新停浊酒杯”作全新解释

早在明末清初,朱鹤龄在《杜工部诗集辑注》中释曰:“时公以肺病断酒。”仇兆鳌引唐汝询《唐诗解》:“唐解:久客则艰苦备尝,病多则潦倒日甚,是以白发弥添,酒杯难举。”可知此说由来久矣,而且占据主流学术观点后就一直无人批判质疑,以致因袭沿用到今天。例如,管又清注解《唐诗三百首》于2013年问世,赫然这样写道:“当时杜甫因肺病戒酒。”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晚一年问世,也这样注释:“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秋日夔府咏怀一首韵》所谓‘形容真潦倒’是也。”

笔者的见解是:杜甫在“形容真潦倒”中将“潦倒”用于描写形容,并不等于“潦倒新停浊酒杯”就该释作“时公以肺病断酒”和“因多病故潦倒”。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而不提供充分的学术证据,是大大地欠妥当。

让我们回到原作,细审一下全诗吧!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一点:《登高》全诗八句,每一句、每个意象都紧紧围绕着“悲秋”的主题,塑造了一个“衰翁悲秋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缺少了这个形象的生活窘迫的交代,无论如何是讲不过去的。其次,既然《登高》是一首“句句奇、字字奇”的奇诗,在第六句已经出现“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描写,那么杜甫为何要在第八句中画蛇添足,再次重复这个意思呢?第三,美学上有个“多角度描写、多剖面欣赏”的原则。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阿芙洛蒂德》,雕刻家多剖面地刻画了爱神的媚姿;欣赏者可从各个剖面进行观赏: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顶部……文学形象也是如此:王熙凤、阿Q、包法利夫人等典型形象,也是这么塑造出来的,读者也该这样去欣赏才是。既然《登高》是一首“八句皆属对”的奇诗,我们对于它的各联,难道就不该这样欣赏吗?概言之,《登高》抒发了作者的三重悲怀:一是“悲秋”,二是“悲国”,三是“悲己”。

在“悲己”这一项中,我们来理清杜甫是如何刻画自己苦况的——第五句“常作客”,交代他的漂泊苦况;第六句“多病”,交代他的病体苦况;第七句“繁霜鬓”,交代他的衰迈苦况;第八句“停杯”,交代他的……

诗思到了这儿,理该换个角度去刻画,难道不是么?

如此一排列,明眼人立即就看出:无论如何,该写他的生计窘况!

第四,杜甫强调自己是“多病”,各家注释却撇开这个“多”字,径取其中一病(肺病)来解释他的“新停”之举,这难道不显得牵强,甚至显得武断吗?第五,解作“以肺病断酒”,还有一个不妥之处。试想想:杜甫称自己“百年多病”,强调了两点:一是他的身体患有多种疾病,二是他患病已经有年头了。那么,出于爱惜身体,出于养病需要,他理应“久停”罢饮才是呀,怎么可能是“新停”呢?由此可见,“以肺病断酒”来解释他的“新停”之举,委实牵强附会,殊欠妥当。遗憾的是,历代专家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潦倒”二字应当排除他的“多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索求解释,才算是妥帖。笔者找到的答案是:生计潦倒,生活贫窘,没有钱买酒喝。第六,律诗在平仄上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格套,“久停”的“久”字虽然是仄音,也是可以选用的。假如杜甫确因肺病而戒酒,那么选用“久停”一词,不就更加贴切吗?当然,作此改动诗句会出现“犯孤平”的毛病,然而以杜甫的精湛诗技,解决它岂不是轻而易举的?第七,“潦倒”一词究竟作何解释为妥?考量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联系上文提及的查慎行的评语:“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既然“艰难”与“潦倒”构成对仗的关系,那么前者指国事艰难的窘况,这是无须质疑的;与之对应,后者应指个人生活境况的窘迫不堪,这才是顺理成章的。而个人生活的窘况,迎头碰脸的不就是——他渴想借酒浇愁,却苦于手头缺钱么?

由此可见,将“潦倒”释作“生计潦倒、生活贫窘”,实在再妥帖不过的。概言之,从全诗中看,杜甫根本没讲自己的肺病与“新停浊酒杯”之间存在关联。至于朱鹤龄,他实际上是思虑欠精细,做出了一个臆测性的学术误判,洵属一家之言而已;而且,他并没给出经考证得出的学术材料,难称稳妥的学术结论。遗憾的是,后来学者却一窝蜂地盲目跟进,维护这个缺乏证据的学术论断。

笔者将“潦倒”二字新解为“生计潦倒、生活贫窘”,整个诗句就释作:杜甫因生活贫窘,没钱买酒而怅然罢饮;倘若手里还有钱,那他决不会顾及身患多病(含肺病),笃定要沽酒独酌,借浊酒几杯来消愁破闷的。

这样一解释,欣赏《登高》就获得一个新角度,岂不是大大地开启了这首奇诗的美学内涵吗?

作者:杨秋荣,笔名:悠哉,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未名湖是个海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