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病例,无限思考——老爸的临床工作随笔
(2012-01-19 23:04:19)
标签:
从医、教育杂谈 |
引言:这是整理文稿见到的另一篇让我震撼的文字。以我从医15年的经验,我是着实能够体会当时面临的困境的:每则病例都有完全有正当的理由不作为,做了于公于私都要承担极大的风险,但不作为的代价就是病人的生命以及自己良心的不安。不需要拔高到天平两端分别盛着生命和面子的程度,但事实上,我们做任何决定之前心里都有一杆无形的秤的。
古今中外医生最重要的是能否做到时时、事事考虑到病人的利弊得失,并能认认真真地付诸行动。
1.生命与责任
实例:正月十五元宵节,母子俩上街观灯,儿子是一名吉林大学的在校生。北方的早春依然春寒料峭,但丝毫没有阻挡街上行人观灯赏月的脚步,人们熙熙攘攘,成群结队。这种情况下,难免相互碰撞,不经意间儿子碰了谁一下,不想对方开始动手推拽,随即拔出尖刀,飞快刺入儿子前胸,而後迅即逃跑。当即送入我院(第三临床学院),值班医生接诊後,经查体及胸部平片,诊断为:开放性胸外伤(右),血气胸。
经检查,病人呼吸不困难,不咳血,值班医生给予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经过,引流通畅。因引流出血较多,随即进行输血。四小时後,血压已开始下降,同时血库告知库存已无同型血。
值班医生找我来院会诊。见病情危重,已出现失血性休克,我决定立即手术。但没有同型血怎办?当时我决定通知血库不做交叉试验,立即取两瓶300毫升O型血,快速输入,同时请血库备两个盛好枸缘酸钠的空瓶,术中采胸内积血用纱布过滤後回输。此时,有医生问,这样做,输血出了问题怎办?我说:“情况危急,已经别无选择,出问题,当然是由我负责”。因此时已无路可走,唯手术还有一线希望。一边是生命,一边是责任,生命重于责任,不能怕负责任而放弃手术。
病人是一青年,父母的独生子,只要能挽救病人生命,个人负点责任算什么,而且当时的情况危急,实属刻不容缓,家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孩子的母亲是我们学校的工作人员。
手术立即开始,开胸后血压已测不到,利用从胸腔内回收血液500余毫升,及600毫升 “0” 型血,输入病人体内,使病人血压逐渐恢复到80mmHg以上。术中发现右肺下叶的一处2.0cm损伤,渗血不止,经缝合后,成功止血。至此,手术结束。术後病人恢复顺利,无输血并发症,术后一周治愈出院。
事后有人说,真是捡回一条命!事实证明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遇到危急病案,必须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如稍有迟疑,鲜活的生命就会稍纵即逝,失去挽救的宝贵时机。一念之差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生与死的不同结局,这不是技术问题,实属责任问题.
2.困难不能留给病人,应当医生自己去克服
九五年的某一天,病房入住一位蒙族女病人,34岁,家住乌兰浩特牧区,名叫**,夫妻二人均不会说汉语。病人当时咳嗽,略带脓性血痰已五年多。查体:消瘦,右胸明显下陷,广泛罗音,体温正常。经检查诊断:1,右肺混合型支气管扩张,2,右下肺慢性肺脓肿,3,局限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
诊断确定后,决定进行胸膜外肺切除术,手术需要行双腔管麻醉,这时问题来了。因右肺纤维化,气管高度右移,第一次麻醉因气管高度移位,插管未成功,手术暂停。经再次会诊,决定二次麻醉,在纤维支气管镜诱导下插管,经多次努力,插管仍未成功,手术又一次暂停。
适逢当时本院评定三甲医院,医务科出面找我谈,认为病人病情严重,手术大而麻烦,麻醉又屡不成功,建议停止手术。医务科的考虑可以理解,因手术一旦出问题,对整个医院和科均有影响,极有可能影响三甲医院的评定。
可是病人病情很重,不远千里来我院求诊,又不会说汉语,经济上也很难承担,来长春已经很困难了,还能到哪里去呢?我可以不管,或者让她转到别处就医,这样做,我们省事了,可病人怎办?
我几经考虑,下决心再努把力。我找到校医务处,请求由他们出面,召集全校麻醉科会诊,再想办法。最后经麻醉科研究,改制一个较小号的双腔管,颇费周折,再次进行手术,终于第三次插管成功。
麻醉成功后,为病人做了右肺胸膜外切出术,术中发现肺与胸膜粘连很重,分离极度困难,而且渗血多,但经过不懈努力,历经四个多小时,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术后病人恢复较为顺利,胸腔未发生感染,创口一期愈合,14天后顺利出院。
这一案例告诉我,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们医生怕担风险,避重就轻,病人和家属困难就太大了。弄不好拖上几年,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最后是人财两空。反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去解决,我们也会从中找出经验、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手术成功了,病人满意而归,对我感激不尽,我也品尝到探索与成功的喜悦。每当想起这一案例,我不禁想到当时背负的压力,那是双重的:如果手术失败,影响院三甲的评定,院领导的谴责不说,还要受到全院的埋怨;个人的名声受损,也是人们更看重的。
3.见死不救,还是放任不管?(当时既无职又无权)
一个年轻女孩因食管灼伤半月而入院,进流质饮食都很困难。先后三次手术,进行胃造瘘术、胃肠吻合术、食管扩张术,术后出现食管气管瘘,病人发烧、咳嗽、咳脓性痰、胸部平片显示,右肺下叶大片暗影,合并肺脓肿。
病情复杂,日渐加重,食管气管瘘又难以解决,科里决定劝其出院。但病人家庭经济困难,前期住院三次手术花费很多,出院后在家观察治疗,无望治愈,去外地治疗又无经济条件,家属很无奈。病人感觉无望而想自杀,以解除家庭负担,并暗自写了遗书,被陪护的母亲发现。因科里已与女孩母亲谈话,要其出院。其母找到我,谈了情况后,我感觉就这样出院,将是花钱、遭罪、等死。可我是返聘在科,无职、无权,科里已决定其出院,事前并没找我会诊研究;同时我也深知,根据病人当时病情,想解决食管气管瘘确实困难,可不解决,病人毫无希望,如想办法解决,还有一线希望。
经女孩母亲再三恳求,我答应和科主任再商量一下,在讨论时,我说了从未说过的话:“我若是科主任,我就做”!这话说的,无疑是将科主任一军,让科主任下不来台,所以,说完了也很后悔。没想到经我这一说,科主任竟然同意再做一次手术,修补食管气管瘘。
这种手术无先例,教科书和文献上都查不到可参考的术式,如何解决是个难题。经过再三考虑,我提出两种术式,术前与主任商量好术式与步骤,开胸时留有两种术式的设计,留有充分肋间肌做为修补材料,这种设计以前是没有做过的。术中先采取第一种预计术式(利用一段气管修补食管瘘),但因气管与食管很难分开而失败,遂改用第二种术式(利用肋间肌修补),手术成功。十几天后,食管气管瘘治愈,肺部炎症消失,病人情况好转。二个月后第五次手术,行结肠代食管手术,也取得成功。从此病人可以经口进食,拔除胃造瘘管,完全治愈。修养恢复体力后,上班工作,结婚生子,享受正常人的生活。
4.实话实说,治病救人
病人女性,39岁,咳嗽,呼吸困难6个月,近三周来逐渐加重,呈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三凹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声门下,3.0
经全科会诊决定手术,术前一天,病人及家属要求出院。而病人如不手术,会随时有生命危险,经了解,是家属听到经治的主治医生介绍:这种病,过去我科没有治过,人工气管是我科自己研制的,是首次用于临床,手术没有把握。因此,家属决定出院,不同意手术。
了解这一情况后,我说明主治医生说的情况属实,可病情已危在旦夕,不手术毫无希望,手术还有一线生机,也就是常言说的,“死马当活马当医”。虽然我们自制的人工气管首次用于临床,但经过多年试验研究、观察、及动物实验,动物术后长期成活,因此,决定手术是有一定基础的。而手术又是唯一能挽救病人生命的办法,经过详细又实事求是的说明,病人及家属最后决定接受这次手术。这样我们就首次进行了人工气管置入术。病理诊断为腺样囊性癌,术中经过顺利,切口一期愈合,术后病人可以从事正常家务及田间劳动。
该病人术后成活四年多,我们在向病人家属介绍手术时,主要坚持了:1,实事求是,2,充分介绍手术的利弊,3,不带有暗示或倾向性。这样,家属才能做出正确选择,也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后记:
看了老爸的病例,我想用一句话总结。“艺高人胆大”?不合适。因为有些做法是史无前例的,我觉得他心里不见得有十成的把握。可是他这样做了,从结果来看似乎不应该完全归功于运气好,可见是有充分准备而为之的。“知难而进”?也不合适。为什么进?怎么进?光有积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换一个从医三十多年的老教授,知难而进的代价可是一世英名啊!有几个敢试试看的?最后,我也没总结出来。我觉得这些案例真的是很难复制的,尤其是在20年后今天,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对于第三个病例,老爸说,若干年后,他看到有单位在做用肋间肌修补食管气管瘘的课题。早几年,他已经成功了。这个20多年前病例的主人公,现在生活幸福美满。我家里有一幅十字绣,全部都是“寿”字,就是她在老爸80岁生日时亲手缝制的礼物。我说:老爸,你这个随诊20年的病例,完全可以考虑发在《新英格兰》上!老爸笑而不语。看来,老爸的境界,以我今日的修为,是参不透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