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篇《宝水》中的民俗谚语
(2024-02-29 17:27:30)续篇《宝水》中的民俗谚语
比如“悠”,意思是闲耍着,这成了一节的标题;还比如“维”一节,解释了维人与为人的差异,这一差异阐明了奶奶的处事原则。这些河南方言的研究让她有时候看起来更像一位语言学家。
宝水村正经历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嬗变。从交通保障、垃圾转运、网络宣传等具体管理运营,到建村史馆、开发文创、播撒美学等乡村文化构建,真实生动地呈现宝水村日常鲜活丰饶的生活景象,这些点滴细微的变化夹杂在无数的“极小事”和“扯云话”中,宝水村在看似重复性的传统日常里逐渐走向现代生活秩序。
“在村里各家是各家,出了这个村就是亲的,这就是乡亲。”“遇事不帮,咋能算是乡亲。
挖茵陈,去时“路边尽是枯枝败叶”,归来“再看周边,满眼里已经处处都是点滴的绿。”“
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
信阳位于河南最南部,产信阳毛尖,山清水秀。在采风时我发现,村民们在卖荷叶茶、卖荷花骨朵,还做民宿、餐饮,种稻田,把商业经营和乡村生活结合得很好。这其实就是传统乡村向文旅乡村转型的典型样态,既传统又现代。这种乡村和我童年记忆里那种封闭、保守的乡村很不相同,也不是后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家的“空心化乡村”。
当时我也做了调研,听当地领导讲他们乡村建设的思路,说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而不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城市”,也就是说,外在要保持乡村田园风情,内在的生活硬件又不输城市,也不一味地跟风城市,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认可这种想法。
后来我想,我最熟悉的地方应该是老家修武县,那就回到老家焦作修武。修武地名的由来是当年武王伐纣,遇到大雨在我们那里修兵三日。老家有一个著名的云台山景区,是典型的北方山水,同时是5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山里面的乡村正好也在开始转型,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在风土人情各个方面都比较如鱼得水,知道那些人怎么走路、说话、行事、交际,这是小说特别重要的部分。
之后,我就着力于回老家,一有空就深入村庄,和村民保持长期的联系。从2014年到2022年小说完成,大概花了七八年时间,最终以三个村子作为深度观察的点。当然,我也尽力参加全国各地的乡村采风活动,希望了解更广泛的乡村样态,让看到的东西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融进小说里的宝水村。
小说里有大量的方言土语,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
乔叶:主要靠我自己的方言记忆。回老家以后,这种方言记忆就被激活了。但并不是所有方言都适合进入小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需要重新去观察这些语言,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非本地人也能听懂、看懂的方言,必要时进行适度改良、调和处理。比如,“卓”这个字,是很好、很棒的意思,读者能够理解。大英说村民“该娇就娇,该敲就敲”,我们老家的原话是“该娇娇,该敲敲”,我加了个“就”字,这样大家都能听懂,我觉得这才是比较有效的文学性。
:“恩恩怨怨,留恩忘怨,日子才能宽宽展展过下去。……在村里各家是各家,出了这个村儿就是亲的。这就是乡亲。”
你以为自己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
《宝水》就是以这样“平淡而近自然”的方式展开叙事:正月十九喝油茶敬苍神,惊蛰日吃懒龙;惊蛰过后不久,漆桃花、野杏花、山茱萸漫山遍野渐次开放,灯台草和荠菜也萌发出地面,挖荠菜一直挖到三月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清明前后,香椿芽、构树花、栾树芽、山韭菜、菊花苗、茖葱等新鲜山野纷纷上桌成为佳肴;初夏,麦子灌浆,花树缤纷,月季花秾丽,指甲花窈窕,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核桃花青绿,泡桐花浅紫,苦楝花淡紫,“楝花开,吃碾馔”;端午节打艾草做青团,中元节烧路纸;从秋分到霜降,从八月黄到九月青,柿子渐渐成熟,“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采野菊花,做酸黄菜;冬至过后,杀猪做数九肉,吃杀猪菜流水席;过小年,耍狮子…… 从正月到腊月,宝水的光阴静水潜流,四季自然交替,万物生生不息,它们隐而不显含而不露地成为小说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是宝水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人文环境,是代表着此地风俗稳定传承的“常”。
宝水村民经营各自的“农家乐”便具有自发性质,这是基于小农经济而发展出的第三产业——“床铺是自家的,鸡蛋是自家的,面是自家的,水是自家的,柴是自家的……反正在自家门口,不管多少,能落下几个是几个。”但“因是自由生长,便也渐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