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宫秋月.赏析

(2019-04-11 14:25:55)
分类: 大音琴社--文化名家

宫怨

在酒杯的玉液琼浆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滴滴泪珠;在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中,我们又似乎听到了一声声哀怨。啊!这是宫女在饮泣青春,几乎是在囚禁中度过;深宫、高墙、禁锢身,何日方始休?

宫女的一生,青春的流失,希望的流失,

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孤独终老在这深宫内院的绝望。

最后给老妪留一束光定点,她的眼神苍凉,而音乐中最后一门宫门关上的声音,

关住了她所有的希望,关住了她回家的路,关住了她的青春,也关住了那些年轻宫女的一生。

空间结构也是层次分明,对比强烈。

《汉宫秋月》,那些

皇权边缘的宫女的一生,在那个年月中,这些女子的一生,我们为她们的宿命叹息。

中唐时期所有的宫词,都应该归入到现实主义的范畴中来。

唐朝中期,国家的财政能力已不足以维持盛唐那样的行宫数量,史载,每一次的宫女外放数量都是好几千人。她们或者做了尼姑、道士,或者嫁入民间。造成了当时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并且使宫闱内的国家秘密外泄。

人的认知在产生巨大落差时,会强烈的作出心理反应。好比我们现在,某个娱乐圈的女神突然因为某件事造成了人设崩塌一样,宫女大量外放对唐代社会的心灵冲击,也是海啸般的席卷而来,尤其是对于文化人。所以,中唐开始,宫词的创作忽然多了起来,呈流行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居易、元稹、王建、张藉、李贺、卢仝、张祜,等等一大批诗人,或多或少的都参与了宫词的创作。

试评几首:

王建《宫词》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摩诃按:这首诗的主旨是刺。皇室好神仙,所以讽刺几句。说天子,说太平,都是皮里阳秋。]

[又按:自然的句子,不加雕饰,就叫“浑成句法”。]

[三按:宫词里,不仅仅只写爱情。宫词中可以怨、可以刺,从《诗经》以下,就是如此。]

王建《宫词》

春风院院落花堆,金锁衣生掣不开。

更筑歌台起妆殿,明朝先进画图来。

[摩诃按:这一首,讽的是行宫的建设无休无止,才酿成了大批宫女外放的社会问题。人心是贪得无厌的,喜新恶旧。]

[又按:衣生,出《说文》。衣,锈衣。]

王建《宫词》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摩诃按:全诗用的是比体。残红,喻的是色衰。第二句喻的是宠了那个便疏远了这个。五更风的飘去,正是君心的飘去。]

[二按:全诗所怨的指向是皇帝,但不能直说,所以用了比体。什么叫“温柔敦厚”?这就是。作者明显的是针对皇帝,但必须留点面子给上头,文网严厉时,解释成“桃花落了,只怪风”的应景之作,也可以应付。]

白居易《春题华阳观》(观即华阳公主故宅,有旧内人存焉)

帝子吹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

落花何处堪惆怅,头白宫人扫影堂。

[摩诃按:白居易的自注中,很明白的说了,有宫女被外放后,住在华阳观里。内人,《周礼》:“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 郑玄注:“内人,女御也。”]

[又按:首句起兴,有比意。]

[三按:后两句的手法大奇,采用了错换的句式。明明是“影堂何处堪惆怅,头白宫人扫落花”,却轻重倒转,突出“落花”来应题,而“落花”又是一比,被外放的宫女即是落花。高明吧!要不怎么算是白居易在写呢!]

我评诗,总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考量。也尽量先去搜下百度,不与别人说一样的话,才觉得心安。

“识”的高低,摆在这里了。别人认不认同,和我关系不大。

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宫怨诗。但它不同于六朝及唐初那些专门描写宫庭绮靡生活的宫体诗,而是以描写宫女幽怨为主题的。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陵园妾》,刘方平的《春怨》,顾况、刘禹锡、朱庆余的《宫词》,王维的《秋夜曲》,杜牧的《秋夕》,李白的《玉阶怨》,谢眺《玉阶怨》等等,不胜枚举。绝句圣手王昌龄则更写了著名的《西宫春怨》、《长信秋词》。这些宫怨诗大都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宫女(或嫔妃)们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但是,它们却有个共同之点,都把宫妃们的怨恨,归之于失宠或不得宠而生的怨望,而且都只表露宫女们生活的一角,或则说得很含蓄。

《宫怨》是唐代诗人司马札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是表现宫女的凄凉生活和她们在宫中葬送青春的无限悲哀。诗先从晓莺啼鸣勾起宫女们的满腔愁怨着手,接着写她们愁怨的主要内容。再用宫苑内年年花落,御沟里花随水流写出宫女的青春一年一年地消逝,反映出她们被永禁深宫的悲苦。

作品名称

《宫怨》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    

司马札

作品原文

宫怨1

柳色参差2掩3画楼4,晓莺5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6逐7春泉出御沟8。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宫怨:宫女的哀怨。

2、参差(cn c):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柳色浓淡不一、明暗不齐。

3、掩:遮蔽。

4、画楼:指装饰华丽的楼宇,这里特指宫苑中雕梁画栋的楼阁建筑。

5、晓莺(yng):早晨的黄莺。

6、空:徒然地、白白地。

7、逐:随。

8、御沟:流经宫苑的沟水,即皇城外的护城河。

白话译文

浓浓淡淡的柳丝掩映着画楼,晓莺声声传送出满宫的忧愁。

每年鲜花凋落却没有人看见,它徒然追逐春泉流出了御沟。

创作背景

封建时代,宫女幽禁深苑、葬送青春的痛苦遭遇,是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封建皇帝的后宫,有成千上万的宫女。她们一生多在深院中捱过,绝少出宫择婚的机会。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也没见过皇帝的面,身世处境令人痛惜。而司马札为晚唐大中时人,一生奔波,追求功名,但没有达到目的。他的诗对农民疾苦有所反映,写宫廷生活的诗,表现了对宫女的同情。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

文本赏析

司马札的这首《官怨》,表现了宫女深锁宫苑,葬送青春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但诗中并未出现宫女形象,她们的艾怨之情,是通过景物描写曲折表现出来的。

诗中的“宫苑春色图”是根据人物目之所及依次推出。前两句是仰视所见,柔软柳枝在晨风中轻拂,树荫浓深似海。画楼掩映在绿色丛中,时时传来娇莺的婉转啼声,可谓一派喜人的明媚春光。作者疏疏两笔,淡淡勾勒的景致,耐人寻味。“柳色参差”用语精炼,以少总多,不仅写出了柳枝长短不一的摆动姿态,而且表现出因晨曦作用而明暗不同的光度和深浅有别的颜色。第二句明白写出莺啼的悦耳之声引起的是“满宫愁”。一个“满”字,指出宫怨非一人之怨,而是人人皆怨。这样,在愁人看来,掩楼的重重柳树就如一道道藩篱,把人深锁其中,从青春到白头,虚度一生,感情无依,有苦无处诉。而莺啼声声又一春,唤起的美人迟暮之感,直叩心田,令人凄然。

后两句诗是人物俯视所见之景,写落花随水逝去。春花盛开无人赏,春花飘零难自主,任凭水把它卷流而去,这种无价值,无结局的景象,就是她悲惨一生的写照。“无人见”、“空”何其沉痛的是身世之感。落花,把那空负青春的寥寂、空虚而了无结果的宫人命运在她心里唤醒了。唐汝洵在《唐诗解》中说:“因想己容色凋谢而人莫知,正如花之湮灭沟中耳。”清代周容在《春酒堂诗话》中评为“较蕴藉”,可谓都说到了点上。这两句诗所写的景物富有象征性,景和人的思想感情密切合拍,息息相通。因此,这是景的写实,也是情的写实,所呈现的是物的形,也是人的神。

这首诗,通篇用景写情。前两句诗,把景和情拉开距离直至对立来写,后两句把景和情缩小差距直至相契合来写,都达到人物感情活动和周围环境景物相映衬,或情从景生,或寓情于景,景赋情以形象,情为景涂抹色彩,把人物此时此地心声描绘得如绘如闻。

名家评论

《唐诗绝句类选》:哀怨宽缓。

《唐诗归》:托喻凄婉,怨而不激。

《唐诗直解》:竟与前首(按指许浑《秋思》)颉颃。

《唐诗训解》:末句与前首(按指段成式《折杨柳词》“枝枝交影”)同调。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杨慎日:此诗幽情、雅凋兼到。

周敬日:哀怨宽缓。末句与“空留莺语到黄昏”同调,与“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同意。

《春酒堂诗话》:司马扎《宫怨》云:“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人说与李建勋“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之句相似,予谓不然。司马诗较蕴藉,不碍犬雅。

《唐诗摘钞》:此首犹具盛唐风韵,晚唐绝句当推第一。李建勋“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恨己身之拘闭,此云悲己色之渐衰。语各一意,怨情则同。

《古唐诗合解》:莺啼于晓,柳最宜莺。当幽梦乍醒,晓妆未理之际,忽闻莺啼,提起伤春情绪,是莺送愁来也(“晓莺啼送”句下)。花落而委于沟巾,再妍无日。然花犹能逐春泉而出御沟,而人则老死于宫中已耳,情实可怜,此所谓“怨”也(末二句下)。

作者简介

司马札(生卒年不详) ,一作“司马礼”。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为大中年间(847—860)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颇能反映人民疾苦。《古边卒思归》、《蚕女》、《锄草怨》、《卖花者》等诗语言沉痛哀切,内容较为深刻。《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

开场是全场漆黑,只留了一束追光,一个老妪趴在地上擦地板,她的背后是一排女子,形成一个类似隔空的背景。音乐的开始,是一个女子清唱的一句:今夕是何夕兮...

后面的词我没有听清楚,但是那种苍茫的、凄凉的感觉就随这个女子轻吟着出来了。故事随着舞蹈的进行很明朗,一个老去的宫女,在汉代的宫闱中,苍凉的一生。

我在开篇说《汉宫秋月》这支舞,对比性较强。时空的对比,人物的对比,情绪的对比,人物之间的故事性、交流性很强。我下面来一一分析一下。

对比性是在舞蹈中比较明显的了,从时空的对比来看,老妪和年轻宫女的对比,何尝不是老妪的过去和现在呢?这种时空的对比体现在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现在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和现在,指的是老妪和年轻宫女的对比,那些漂亮的躯体何尝我没有过啊。我也曾经那样美艳动人。这一点的体现在老妪看到年轻宫女整理自己的着装时,也情不自禁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那种不自觉地动作让人心疼不已。

现在和未来的对比,是人物的切换对比。年轻女子言笑晏晏,婀娜多姿,对未来的宫廷生活充满了向往。她们憧憬着有一天自己的美貌被皇帝看到,一朝登天。她们对老妪的排斥,仿佛老妪不是她们宫女中的人一般。其实,大部分的宫女不知道,老妪的现在,极大可能就是她们的未来。我想,舞蹈中,年轻宫女对老妪那种若有若无的排斥,除了人性的丑陋的势利之外,何尝不是一种潜意识的害怕。这个老妪的存在仿佛提醒着她们,有一天,她们的未来。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潜意识中的排斥何其正常?

现在和现在的对比,更着重体现在人物的对比上了。一个是人物的外在,一个是人物的内心。从外在来看,年轻的宫女们蛮腰细步,貌美如花。而老妪则是弯腰驼背,白发凌乱,面目全非,一步一蹒跚。这个老妪是由一个大二女生演绎的,为了这支舞,听说还把眉毛给剃了。她演绎的这个老妪,一点都没让我出戏,每一点都在舞蹈人物当中!在人物的塑造上是很成功的,对比很强烈。同时在心态的对比上,一个青春洋溢,憧憬未来,一个满是疮痍,绝望枯槁。

情绪的对比是在老妪身上体现的。回忆的波动,虚无的追求,得不到的失落绝望,迟暮的哀伤,在她的身上表现到了极致。

人物之间的故事性、交流性也是极好的。她们在演绎各自的时代的各自的故事、心态。但是比如说,老妪跟着她们一起走路、梳妆,女孩们逗趣老妪,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很自然。也增加了舞蹈的故事性和粘性。

在舞蹈的动作上,老妪有两个动作的设计让我感触颇深。一个是擦地板,在舞蹈中重复出现多次这个动作,而老妪的情绪也随着这个动作体现。如无力的,惶恐的,绝望的。动作的幅度,速度将人物的内心呈现出来。另一个动作是老妪张着双手,像前奔跑,仿佛在追逐什么,在想要拥抱什么。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老宫女的一生,青春的流失,希望的流失,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孤独终老在这深宫内院的绝望。

舞蹈的最后给老妪留一束光定点,她的眼神苍凉,而音乐中最后一门宫门关上的声音,关住了她所有的希望,关住了她回家的路,关住了她的青春,也关住了那些年轻宫女的一生。

在评析的最后,我还要再感叹一次编舞的能力之强,这个舞蹈的结构及其完整,在这样的大群舞中,故事性又能这么好的体现,编舞能力真的很棒。同时舞蹈的空间结构也是层次分明,对比强烈,道一声佩服。

《汉宫秋月》,那些皇权边缘的宫女的一生,就在这七分钟的舞蹈中展现了出来,我们看到了那个年月中,这些女子的一生,我们为她们的宿命叹息。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每一代皇权更替,每一座深宫内院,都有这样的一群女子,孤苦无依地坐了一辈子的“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