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下的单元设计

(2023-01-15 10:39:17)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情况


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以往老师们怎么做的?常常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粘贴上去完事。单元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这个时候老师们这个问题不太困难。到了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有的老师又不会写,怎么办?把知识结构在这又粘贴了一遍。实际上,第一,老师现在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结构;第二,他们并没有把知识作为载体,把知识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

我们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应该怎么做呢?第一,应该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第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按教材内容进行组织,也可以按照学科学业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还可以按照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学科来组织。

(二)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以及课时之间的关联。这个部分就要突出整体性,而且这三个内容是由谁来一以贯之的?是学科核心素养。

单元设计以后,就是课时教学设计,包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教材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几大要素。

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实际上这里要说清楚三个问题:第一,要回答这节课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呢?要说清楚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第二个问题,如何培养上述核心素养?指导思想和做法是什么?第三,这种做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从素养出发,指导思想、理论根据,是环环相扣的。

教材分析

经过我们学校老师的实践,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当然这六个方面不一定要全写,但是我们学校实践的体会,就是说如果一个老师一学期能深入地写10节课,那和一节课不写的,一学期下来是有区别的。那么,这六个方面是什么呢?第一是单元(含课时)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第二是单元主题分析,第三是课程结构分析(可体现跨年级、跨学段的进阶)宏观角度,第四是单元(含课时)知识体系分析,第五是学业标准分析(教到什么程度),第六是不同教材版本、统一教学单元进行分析比较。

学习者分析

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质性分析,从已有基础,根据经验分析学生学新的内容会遇到的障碍;第二种是量化分析,设计前测的问卷,然后由问卷数据指证学生在学新知识的时候会碰到哪些障碍。不管哪一种分析方式,都要拿出应对的措施。实际上这个障碍主要是指向两点,一种是重点,一种是难点,在实际当中重点和难点也不是简单的划等号,有的是重点,但不难;有的不是重点,很难;有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我们要拿出应对的措施。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我们设计了一个结构性的“X+Y+Z” 的表述模板,这是我们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X是什么?是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经历;Y是什么?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Z是什么?是隐形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学科关键能力等素养层面的目标。X,我们称为过程目标;Y、Z,我们称为结果目标,结果目标里面又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灵活运用或者创新等等,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主要有经历、体验、感悟、探索,这些目标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条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这个过程目标能不能支撑结果目标;反过来,要思考如果要实现这个结果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过程目标来支撑。

学习评价

这个是老师们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普遍感觉比较难的。而要突破评价,首先是突破课堂教学的评价,这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评价不是说传统的课上完了再考虑评价,现在把学习评价放在什么位置呢?是放在目标设计之后、放在教学活动设计之前,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确立了,我就要考虑如何评价这个目标是否达成了,它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有了这个外在表现,这就成了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最简单的构造是分纵横两个维度来构造矩阵,纵向的是评价要素的结构分解,横向是外在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的水平分级。评价要素,可以核心素养本身,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可以是“问题串”,甚至还可以是学生的作品或者手抄报。外在表现比如说水平1合格,水平2良好,水平3优秀,合格是什么表现、良好是什么表现、优秀是什么表现。关于评价,评价育人导向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习水平考试,评价方式要丰富,评价维度要多元,评价主体要多样,评价结果呈现与应用,就是要促进学、促进教。

教学过程

我们用两种方式来促进教学过程,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设计,这个主框架我们始终保留,在呈现进程的不同环节。第二种方式也是老师们熟悉的,以“问题串”的形式为线索。那么,“问题串”就是教学的几个核心问题,无论是刚才我们讲的主要的环节,还是这里讲的“问题串”,我们建议一般不少于3个,不多于5个。少于3个,一个、两个太少了;多于5个,又太多太碎了、以“问题串”来教学,“问题串”就是整个教学的主线。我们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结构化,有逻辑,有适当的问题跨度。

因为现在老师们电脑的PPT用的比较多,有的老师根本就不板书,甚至在比赛的时候,有的老师在板书设计的框内写一个“(略)”。实际上板书设计主要是三点。第一,要呈现知识脉络;第二,要呈现知识结构;第三,将隐藏在知识背景的学科思想、核心素养,明晰化的勾勒出来,用彩色粉笔醒目的标记出来。

作业设计

无论是对照“双减”,还是对照出口我们的高考,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在单元教学当中要注意设计长作业、实践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具体流程是,从课标开始,这是上位的。中位的是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目标,进一步的把目标水平要划分,划分为记忆水平、理解水平、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新等等。然后再给它匹配输出型的行为动词,比如说能记忆、能识别、能解释、能设计或者能创新等等。最后再去匹配习题和评价标准。在教学中,包括在复习备考中,教学取得非常理想成果的,一个是我们会用各地的模拟题,实际上效果更好的是老师能够自己编题,如果能引导学生编题,则效果更好。

教学反思

最后一个是教学反思。关于反思的内容,这里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也可以是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素进行反思。比如对个人经验的反思,这就是老师成长的过程中,把教学经历沉淀为教学经验,然后找出经验中的规律,再把规律概括为理论,实际上这就是老师成长的几个节点。

课例引领,课堂突破,领悟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突破,在课堂当中会碰到一些问题,学校凌达奥或专家教师首先要深入去听课,然后通过听课发现当中的优点,发现不足,发现难题,我们再把优点共享为大家共同的优点;发现难题,我们共同的去解决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