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2022-12-16 17:08:05)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情况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我认为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引导提问。课堂提问不仅是师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种。课堂上采用新颖有趣的提问,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有效追问,科学理答等策略,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技巧,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有效提问    创设情境    思维发展   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有效提问一直被视为高效课堂的核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情感进行双向的交流。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有些课堂存在满堂问的倾向,教师的提问泛滥成灾,要么问题平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么问题随意,指向性不明,要么问题零散,深浅不当,要么问题游离重点,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通过课堂实践,对课堂行为进行反思,笔者对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潜能

   课堂中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情境性,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来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学,使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和语言能力在有效的情境教学提问中得到拓宽和加深,持续发展。

片段一

师:下面再由第一组提问。

生问: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师:这个问题提得厉害,第二组同学怎么样?谁来答?

  生答:当地老百姓很迷信,不想办法让他们不迷信,就是杀了巫婆,也许他们还不服气呢!下命令也不顶事。

  (第一组学生纷纷举手,一生起立。)

  生:这样回答不行!下一个命令,不让再给河伯娶媳妇,当地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害,有女孩子的人家也不用花钱了,不用逃跑了,女孩子也不会被淹死了,然后再修水利,结果也是一样,怎么就不行?(第二组一学生站起来)

  生:迷信是一个人心里的一种想法,别人不信的事,他就信。你下命令不让他信,他心里服气吗?

  生:不管他服气不服气,反正他再不敢给河伯办喜事了,不办喜事了,老百姓就不再受骗了。

  生:他不娶媳妇了,(众笑)但人们还是迷信,也许他还要借人们的迷信,想出别的花招来骗钱。

  生:巫婆官绅都砍头了,他还会想办法吗?(众笑)

  生:死了一个巫婆,还会再来一个巫婆,只要有人迷信,巫婆就有人去当。

  师:好,先说到这里,听我说一句。迷信是一种思想问题,对待思想问题,有时不能用下命令的方法来解决。西门豹去参加送新娘的仪式,就是想用事实来教育老百姓。他要老百姓从事实中明白给河伯娶媳妇的虚伪和荒谬,让他们自己明白过来。好了,该哪一组提问了?(第二组学生说:“该我们提问了!”)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在执教过《西门豹》一文时,引进竞争机制,创设了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分组“打擂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质疑问难,一下子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个体生命,学生的兴趣为之高涨,精神为之振奋,思维为之敏捷。

 

二、创设问题,指向学生情感的兴奋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新颖别致的“旁敲”、“侧击”的问题,营造浓烈的问题情境,指向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片段一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执教过《西门豹》一文,在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之后的自主探究阶段,提出了5个问题: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限于篇幅,请看学生的两段精彩发言: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

    生:我感到痛快,西门豹把那些害人骗钱的巫婆和官绅头子都扔进了河里,为人民报了仇,真是大快人心。

生:我也感到痛快。西门豹吓得那些官绅面如土色,磕破了头,真痛快。

生:使我痛快的还有,西门豹领导人民开凿渠道,兴修水利,这儿再也不闹旱灾了。

生:我还有一个痛快,新娘子得救了。

片段二: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生:我有愤恨。那些坏人、巫婆和官绅们,为了骗钱,硬是把人家的女儿活生生的放到河里淹死,真是太坏了!

生:我气愤的是,漳河根本不会发大水,只会闹旱灾,可是人们却听信巫婆们的鬼话,他们太迷信太愚昧了。

生:我愤恨课文外边的人,刚才说佩服西门豹的时候我就想:西门豹这样的官多好,为老百姓办事。可是现在有些当官的老想贪污发财,给人办事还要红包,我就气愤这个。

……

学生是富有潜能的生命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发光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教师的有效提问就是一粒火种,他们的心灯一经点燃,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支老师这五个问题全部指向学生的情感,同时把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有了真正的感悟。有效提问使得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妙语如珠,笑声不断,情感得到了释放,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有效追问,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有效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的“下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有效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引渡的小船,以“跳一跳,摘到桃子”的高度,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有效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从这三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时,自觉难度偏大,马上分解为“从第一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相对容易的问题。但还是没有激起学生的热情,因此教室还是冷场。然后我通过让学生勾画句子和配合读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去揣摩当局者的心思。我抓住掌声的“骤然响起”、“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里英子流泪了”,引导体会后,追问出这几个生成性问题:掌声里,你真想对英子喊什么?英子一定听到了,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 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英子表现得怎么样呢?同学们第一次听英子讲故事,大家听得很认真,故事听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至此,学生激情涌动,闸门顿开,情感奔泻而出,掌声蕴含的“鼓励、期盼”“赞赏、兴奋”便如期而至。这一设身处的追问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把他们的生活经验积极调动起来,使学生如临其境,造就了精彩的生成。

 

 四、合理理答,积极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交流的纽带,教师的理答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重要指标。生本课堂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教师应在正确评估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以自身优势的主体性或隐或显地去诱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达成学生思维的深层同化和调节。

片段一

我在教学公开课《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在文中找找有关的描写内容,评价一下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们分别评价了唐僧、孙悟空,可是有一位学生却高度评价了白骨精。

生:虽然白骨精奸诈狡猾、诡计多端,但是我觉得她身上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能吃到唐僧肉,始终不灰心、不泄气,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做的是什么事呀?

生:吃唐僧肉

师:那是干好事还是坏事呢?

生:干坏事

师:是啊,白骨精的动机是不良的。假如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干坏事,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那会有什么后果呢?那坏事会越干越多,你在你还欣赏白骨精吗?

生:(连连摇头)不欣赏,不欣赏。

    碰到学生这样“有创意”的回答,我们无须回避和含糊,生本课堂不是一味地迁就和纵容学生错误的回答,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每节课四十分钟,有时对话交流的时间需要二十分钟甚至更多。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兴趣,“问”出思考,“问”出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使时间效益最大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发展适合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习和思维策略,教师和学生一样变成共同认知过程,即在特定情境中建构认识过程的参与者,以确定学生如何建构和加工知识,共同生长。总之,当前教育改革普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以往只关心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学生内部心理机制的思考,从外部的激励、奖惩制度转向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导,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一环。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书目】:

[1]支玉恒《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2]李胜利《让教学更有效——名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七个关键环节》

[3]郭黎明《文本解读的误区及教学对策》

[4] 《小学语文教学》第7、1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