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2022-12-16 17:08: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摘
【关键词】:
有效提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有效提问一直被视为高效课堂的核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情感进行双向的交流。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有些课堂存在满堂问的倾向,教师的提问泛滥成灾,要么问题平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么问题随意,指向性不明,要么问题零散,深浅不当,要么问题游离重点,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通过课堂实践,对课堂行为进行反思,笔者对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潜能
片段一
师:下面再由第一组提问。
生问: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生答:当地老百姓很迷信,不想办法让他们不迷信,就是杀了巫婆,也许他们还不服气呢!下命令也不顶事。
(第一组学生纷纷举手,一生起立。)
生:这样回答不行!下一个命令,不让再给河伯娶媳妇,当地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害,有女孩子的人家也不用花钱了,不用逃跑了,女孩子也不会被淹死了,然后再修水利,结果也是一样,怎么就不行?(第二组一学生站起来)
生:迷信是一个人心里的一种想法,别人不信的事,他就信。你下命令不让他信,他心里服气吗?
生:不管他服气不服气,反正他再不敢给河伯办喜事了,不办喜事了,老百姓就不再受骗了。
生:他不娶媳妇了,(众笑)但人们还是迷信,也许他还要借人们的迷信,想出别的花招来骗钱。
生:巫婆官绅都砍头了,他还会想办法吗?(众笑)
生:死了一个巫婆,还会再来一个巫婆,只要有人迷信,巫婆就有人去当。
师:好,先说到这里,听我说一句。迷信是一种思想问题,对待思想问题,有时不能用下命令的方法来解决。西门豹去参加送新娘的仪式,就是想用事实来教育老百姓。他要老百姓从事实中明白给河伯娶媳妇的虚伪和荒谬,让他们自己明白过来。好了,该哪一组提问了?(第二组学生说:“该我们提问了!”)
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在执教过《西门豹》一文时,引进竞争机制,创设了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分组“打擂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质疑问难,一下子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个体生命,学生的兴趣为之高涨,精神为之振奋,思维为之敏捷。
二、创设问题,指向学生情感的兴奋点
生:我也感到痛快。西门豹吓得那些官绅面如土色,磕破了头,真痛快。
生:使我痛快的还有,西门豹领导人民开凿渠道,兴修水利,这儿再也不闹旱灾了。
生:我还有一个痛快,新娘子得救了。
片段二: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生:我有愤恨。那些坏人、巫婆和官绅们,为了骗钱,硬是把人家的女儿活生生的放到河里淹死,真是太坏了!
生:我气愤的是,漳河根本不会发大水,只会闹旱灾,可是人们却听信巫婆们的鬼话,他们太迷信太愚昧了。
生:我愤恨课文外边的人,刚才说佩服西门豹的时候我就想:西门豹这样的官多好,为老百姓办事。可是现在有些当官的老想贪污发财,给人办事还要红包,我就气愤这个。
……
学生是富有潜能的生命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发光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教师的有效提问就是一粒火种,他们的心灯一经点燃,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有效追问,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
片段一
我在教学公开课《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在文中找找有关的描写内容,评价一下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们分别评价了唐僧、孙悟空,可是有一位学生却高度评价了白骨精。
生:虽然白骨精奸诈狡猾、诡计多端,但是我觉得她身上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能吃到唐僧肉,始终不灰心、不泄气,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做的是什么事呀?
生:吃唐僧肉
师:那是干好事还是坏事呢?
生:干坏事
师:是啊,白骨精的动机是不良的。假如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干坏事,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那会有什么后果呢?那坏事会越干越多,你在你还欣赏白骨精吗?
生:(连连摇头)不欣赏,不欣赏。
【参考书目】:
[1]支玉恒《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2]李胜利《让教学更有效——名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七个关键环节》
[3]郭黎明《文本解读的误区及教学对策》
[4] 《小学语文教学》第7、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