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伶官传序》教案2

(2016-01-10 20:33:26)
标签:

《伶官传序》

分类: 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

                                               转自 心海中的孤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兴亡规律”——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2.指出下列各句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智勇多困于所溺。

(5)盛以锦囊。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参考答案:

2.(1)……者,………  判断句

(2)…………  判断句

(3)“字表被动  被动句

(4)“……表被动  动句

(5)介宾后置

(6)省略句  还矢后省略后省略

四、板书设计

论点     时间        事件          结    论    教  

盛 盛 a.908年(23岁)受命继志                夫祸患常

(得) (其后用兵……负而前驱)              积于忽微

之    b.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忧劳可以兴国】

理    c.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   (例证法) 而智勇多

岂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困于所溺

人  衰 926年(41岁)身死异国    【逸豫可以亡身】岂  

事 (失)           数十伶人困之  (例证法)    伶人哉?

?        (一夫夜呼……泣下沾襟)

 

五、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

    []

    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寇难未,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今有此变,斯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椅角,以乘其

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戏于琬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修饰为先       B.亮数外出

C.须吴举动           D.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敬亮    雅:甚,非常。

B.寇难未    弭:平息。

C.以乘其    衅:间隙,机会。

D.或欲戏于琬日    构:罗织陷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1)不如因善遇之;2)先主尝因游览奄至广都

 b.乃:1)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2)今君乃亡赵走燕。

c.以:1)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其:1)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驻汉中;2)王之好乐甚,則齐其庶几乎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琬起先为广都县长,因为众事不理时又酩酊大醉。曾被刘备发现差点处死。后幸得诸葛亮识才说情,才仅罢官免职。

B.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选为僚属,委以重任。他全力以赴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粮械。以助其攻魏,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C.诸葛亮临终之际,向后主推荐蒋琬为尚书令;蒋琬不负重托,在元帅新丧的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控制局面,终于赢得众人的信服。

D.东曹掾扬戏索性简略,对蒋琬大不敬;但蒋琬却有知人之明,不计个人恩怨,反为之辩解,正确对待他。这种品质值得肯定。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参考答案:

1.C(A.指讲求形式;B.指多次出兵北伐;D.高傲而不讲求礼节)

2.A(A.素来,)

3.A(趁着。B.于是,就;竞。C.把;而。D.应当;大概)

4.C(诸葛亮并未推荐蒋琬尚书令)

5.(1)公琰品德忠诚高尚,应该和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大业。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言语,这是古人就劝诫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