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伶官传序》教案1

(2016-01-10 20:30:58)
标签:

《伶官传序》

分类: 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

                   转自 心海中的孤雁

【从容说课】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议论文逻辑严密,反复曲折,饱含着一种情雅韵”,呈现出婉曲柔美的风格。《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馓杜渐,励精图治。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述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使阐述道理更确凿可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含有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论述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不仅突出了中心论点,使阐述的道理深刻透彻,而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更具有说服力。文章语言富于变化,气势旺盛。长短句交错使用,错落有致,多用短句。显得简洁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气势充沛之感。加上陈述与反诘反复出现,使得议论更具情韵。文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对称句式使用更表现词语简练,意义深刻,既是格言式的警句,又是全文归结。

本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再者本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作品,可作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6个实词

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5个词的义项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并背诵课文第三节。

德育目标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学方法】

1.《伶官传序》中的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史实,往往让学生们搞不清楚,教师也不易找到解决课文难点的好办法,教学效果住往不尽如人意。受《庖丁解牛》中语句“依乎天理,批大郁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启发,力求找准一个进刀的窾部,创设愤悱情景,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明了该课文由时到事,由事及理,最后导出教训的写作特点,所以要花点时间读注释。

2.文章一开始就用反问形式提出中心论点,同时简明地举出史实来论证论点,而后正反对比深入论证,最后引出教训,可以先掌握警句和对称句来带动完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1)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明确:,名词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以锦囊

明确:盛以锦囊”是“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形容词用作动词,装着。

梁君臣之首

明确:,名词匣子,用作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成败之迹

明确:,名词用作动词,溯本,推求,跟的意思相近。

忧劳可以国,逸豫可以

明确:,振兴,使……兴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呼,乱者四应,仓皇

明确:,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2)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为天下笑被天下笑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

【原文】呜呼(唉)!盛衰之理,虽(虽然,即使)曰天命,岂(难道)(不是)人事(由于人事)哉!原名词用作动词,推原,推其根本,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年,在位三年:923~926年)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跟)(他)所以(原因)失之(它,天下)者,可以知之(这道理,盛衰之理)矣。
    世言(世人说)晋王(李克用,沙陀族,其父姓朱邪,名赤心,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晋王,赐姓名为李国昌)(主谓之间)将终(将要临死)也,以(拿)三矢赐庄宗而(并且)告之(他)曰:(朱温,黄巢部将,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封为梁王。僖宗时多次设计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上表讨伐他),吾仇也(是我的仇敌);燕王(刘仁恭原本幽州将领,借李克用的势力任卢龙节度使,后归附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吾所立(是我帮助建立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订盟约,共同攻打朱温,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与朱温通好),而(然而)皆(都)背晋以(目的连词,来)归梁。此三者(这三件事),吾遗恨(遗憾)也,与(给)(你)三矢,尔(你)(副词,应当、一定)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并且)藏之(它)于庙。其(代词,那)后用兵,则(就)(派)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用)一少牢(猪羊各一头祭祀,大牢则用猪牛羊各一头祭祀)告庙(天子或诸侯遇重大事祭告祖庙),请其矢(请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盛形容词用作动词,装着)(用)锦囊用锦绫做的袋子,负而(背着)前驱(在前面冲锋),及(等到)凯旋而纳之(收藏它)
    方其(当他,指庄总李存勖)(缚)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捆绑着燕王刘仁恭父子。912年,李存勖攻克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仍被捕获,父子被处死。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梁的皇帝、大臣的头。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随后也自杀了),入于(进入到)太庙,还矢(箭)先王,而(并且)告以(把,介词)成功,其(他的)意气之(多么,这么)(盛气临人),可谓(可以说)(豪壮)哉!及(到了)仇雠(仇人)已灭,下天已定,一夫(一个人。926年屯驻河北贝州(清河)军人皇甫晖作乱,拥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安阳)。邢州、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呼叫作乱),乱者四应,仓(匆忙)(慌张)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跑),未(没有)及见(看到)(叛贼)(就)士卒离散(溃败),君臣相顾(互相看着),不知所(的地方)(返回)。至于(以至于)誓天(对天发誓)(使……断)发,泣(眼泪)下沾(沾湿)襟,何其(多么,何等)衰也!岂(难道)得之(代天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用作动词,溯本,推求,探究,的意思相近)其(他)成败之迹(事迹),而皆出自人欤(都出自人事呢)?《书》(《尚书 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振兴,使……兴盛,动词的使动用法国,逸豫(安乐。指庄总喜好音乐戏曲)可以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身,自然之理也。 

  (所以)方其(当他)盛也,举(所有的,全)天下之豪杰,莫(没有谁)能与之争(竞争);及(等到)(他)衰也,数十伶人困之(伶人郭从谦乘庄宗众叛亲离,起兵作乱。庄宗率兵抵御被乱箭射死),而身死国灭(庄宗死后,李嗣源继位为明宗,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为(被)天下笑。夫祸患常识于忽微(微小的事。一寸的十万分之一为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为微),而智勇(聪明勇敢)多困(困扰)(被)所溺(溺爱的事物),岂(难道)(只有)伶(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也哉!

【译文】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何其衰!”式,接着又用“岂……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4)点拨,提问: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请同学们思考: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

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四、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五、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布置作业

阅渎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帮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答案:

(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一一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2)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人,罪虽轻也必加严惩。

(3)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

(4)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