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肖家芸《猫》教学设计

(2014-04-08 20:14:40)
标签:

郑振铎

课堂实录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肖家芸《猫》教学设计

转自 平原寻梦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词语,品味精美、富于表现力的的语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完善自我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以及勇于自省的精神,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和多元解读主旨;

2.难点:多元解读主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及作者郑振铎 )

二、积累字词、整体把握

1. 由作者入手,积累词语。

①“铎”读什么音?

②你在预习中还积累了哪些字、词?推荐给大家。 (提示掌握:怂恿、怅然、妄下断语……)

2. 由课题入手,整体把握。

课文围绕“猫”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要概括。

(引导学生理清人物、事件、结果等,然后组织为一句话。)

三、品写“猫”之妙

1. 创设情境(欣赏一组可爱猫咪图)。

2. 放声朗读第一、三两段,勾画出文中描写“猫之趣”的精彩语句。

3. 在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4. 展示共享。

重点语句:

①“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台阳光里滚来滚去。”

②“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③“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5. 从字里行间中,你感受到作者对前两只小猫分别怀着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抒发这种感情的语句读一读。

重点语句:“我坐在藤椅上……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愉悦、温馨、悠然……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6. 一旦产生了如此感情,那么前两只猫的死亡和丢失带给了我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呢?

第一只:酸辛、可怜,惋惜居多。(简处理)

第二只:怅然、愤恨、诅骂。(难过之余为何又多一层“愤恨”呢?写猫同时更有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刻意蕴。)

四、悟写“猫”之理

1. 回到课文中,浏览写第三只猫的有关内容,“我”与第三只猫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2. 哪些语段直接抒发了“我”内心的伤痛?

重点品读:

30段。感受“我”的感情:(内疚、自责、痛苦)

②“永不养猫”句。

3. 为什么第三只猫会有如此遭遇呢?为什么会给“我”的内心带来如此重的伤痛呢?故事的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①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先从“我”的所作所为这一角度思考,尽量给充分发言机会。

②这一事件的另一角色“猫”的身上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吗?

4.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经历过类似于第三只猫的遭遇吗?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像猫这样的小生命,错怪过别人?或者你也曾经被别人误解,蒙受冤屈?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有话要说吗?拿起笔,把你此刻最深的感受用一两句话集中表达出来。

五、学习小结

1. 口述或媒体显示对研讨的情况总结。

【把握内容品味语言】(内容略)

【重点探究读出收获】(内容略)

2. 课堂结语:今天我们学习了《猫》这篇文章,用我们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学到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些不同的收获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样由物及人,读出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得真知。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屏幕显示“猫”,标题下配有猫的动漫图像及作者姓名)喜欢《猫》这篇文章吗?

学生齐应:喜欢。

师:真好!里面写了几只猫啊?

学生齐应:三只。

师:这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相关课文,大家边听边识别,圈出关键词句,作出评判:我最喜欢哪一只,最不喜欢哪一只,要用文中重点词句来说明。

学生主动自荐,有语文课代表随机组合为三组。

A组诵读第一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B组诵读第二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C组诵读第三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张婶”、“夫人”、“三妹”(分别为女同学)。

师:哪一组读得最好?

生齐:第三组。

师:好在哪里?

1:不同人的心情与性格区别开了,像演戏一样。

2:他们读的部分本来故事性就强,他们讨巧。

师:不无道理。三个组读得都不错,都值得表扬,掌声祝贺!相对而言,人物多,故事强,配合默契难度更大,所以第三组更值得祝贺,大家同意吗?(掌声四起)

喜欢哪只的选择势必已经有了,理由未必充足,再整理一下个人的感觉,两分钟以后交流。

1:我喜欢第二只猫,因为它“更有趣,更活泼”。

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1:它乱跑,它会爬,它会捉。

师:再具体点。

1:不仅在园里跑,还上街跑;会爬树,还会爬墙;会捉老鼠,也会捉蝴蝶。

师:“跑”、“爬”、“捉”三个关键词,将“更有趣,更活泼”的特点落到了实处,好!你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二只猫态度如何?

1:特别喜爱。

师:你凭什么断定?

1:无论是“跑”、“爬”,还是“捉”,作者都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在欣赏猫。

师:非常好!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3:我更喜欢第一只猫,它活泼天真,不像第二只猫放纵而自惹麻烦。(笑声起。)

师:能具体说说吗?

3:它“像雪白的毛球”,“滚来滚去”;它抢三妹的红带,“扑过来,又扑过去”。总之,它不乱来,既活泼可爱,又懂事好乖。(听课老师报出掌声。)

师:你的品味,为师也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活泼”当中,又分别出了个性与品质的高下,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同学们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中所写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活泼不同的个性。(同学们在座位上相互动作体会,寓理解于活动之中)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态度了吗?

4:喜欢,只是不像对第二只猫那样偏爱。

师:依据是什么?

4:第二只猫作者写了好多好多,第一只猫写得好少好少。

师:你是说文字的详略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亲疏,对不对?

4:是这个意思。

师:你这个意思揭示的正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又一种基本方法。

5:我觉得作者偏爱第二只猫是为了对比的需要,他越是偏爱,他对偷猫的人越是愤恨,因为后来这只猫被人偷走了嘛。

师:这么说,作者这么写不仅是喜爱猫,还有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远意义了?高明!这也是我备课没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举手示意,掌声响起。)

6:我最喜欢第三只猫,尽管它的前面的颜色、样子没有一点是讨人喜欢的,但主人收养它,它就不忘感恩,即使被冤屈、被驱赶,它躲在别人屋顶上,也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离去,直到冻死饿死。

师:你是说它有情有义,无怨无悔的精神感动了你?

6:对的。

师:第三只猫感动了你,你感动了我,你的人性化理解也会感动大家,大家说是不是?

生齐:是!(听课者报以掌声。)

师:主人怎么会冤屈第三只猫的呢?

7:这猫老瞅着笼中的鸟儿引起了家人的怀疑。

8:我觉得它是想和鸟对话,因为它太孤独、寂寞。

9:我觉得那猫想保护鸟,因为它知道那鸟是主人的宠物,很寂寞,所以它一动不动地瞅着它。

师:请问笼中有几只鸟?

9:两只。

师:它已经成双成对了,还孤独吗?

10:我觉得那猫想吃笼中的鸟,因为它看到鸟那么受主人喜爱,它气不服。

师:这么说“我”怀疑那猫是吃鸟的凶手,是对的了?

11:有没有吃鸟的动机并不重要,这猫长得既不好看,又懒惰,更不会讨主人喜欢,被怀疑被冤屈在所难免。

师:假如是第二只猫吃了鸟,“我”会怎么样呢?

11:“我”非常喜欢第二只猫,至少他是不会首先怀疑它的。

师:照你这么说,第三只猫受冤屈是咎由自取了?

12:我坚决反对。第三只猫受尽冷漠与苦难,是受害者,让被同情者还去承担责任,这不公平!

11:不是要它承担责任,是说它应该反思,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应该争取机会改变自己。

12:你说它怎么去争取机会?(笑声起。)

11:至少可以改变一下自己,比如让自己开心一些,越愁眉苦脸,主人越不喜欢你呀。

12:主人老是看它不顺眼,根本不给它改变的机会。而且,这第三只猫是被原主人遗弃新主人捡来的,它的身世和它的不漂亮已经够它自卑的了,全家人对它的鄙视更使它的性格遭到扭曲,它能改的了吗?

11:能不能改得了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改又是一回事。(掌声。)

12:对于第三只猫来说,改不改结局都是一回事,它的遭遇决定了它的悲剧。

(掌声。)

师:请大家表决,赞同该反省的举手(占绝大多数),赞同不该担责的举手(占小部分)。绝大多数赞成反省,我也赞成。(对生12)这位同学的环境逼迫、性格造就的分析,有思想有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只猫没有做好自己,它的冤屈自己是有责任的,从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的角度看,它也该反省。

11:我倒是觉得“反省”的意义不在于猫而在于人。

师:惊人之语!说说。

11:这篇文章写的是猫,其实写的是人,像第三只猫那样不受欢迎的人,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改好自己,才能不被冤屈。(掌声。)

12:我想到上个月班主任老师读的那篇文章中一句话“未来社会需要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第三只猫情商太低,不注重改变自己,协调自己与主人的关系,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10:不讨人喜欢,就是合作能力不够,这就是最大的缺点,甚至是致命的缺点。

师:高见!你们这么一联系,文章思想内容的空间得到了质的拓展,意义深刻起来了。写景物写动物落脚点还是写人写社会,即表现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补益社会。由物及人,读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大家要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做人的教训,遇挫先从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计学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欢的人。

13:我们没必要在猫本身兜圈子。我认为主人更应该认罪。

师:啊!为什么?

13:因为他不仅在精神上歧视它,而且直接导致了猫的死亡。

师:文中不是说猫死在邻家屋顶上的吗?

13:是啊,因为主人打它骂它,猫不敢回家,这才冻死饿死在邻家屋顶上了。

师:这么说,第三只猫的惨死,“我”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我”有无这方面的认识?

14:很强烈的。作者说“十分难过”,比起第一只猫的病死,第二只猫的被偷,对第三只猫死,他“更难过得多”,而且“痛悔莫及”,“良心受伤”,甚至发誓“我家永不养猫”。

师:你回答得真全面,够精彩,掌声祝贺!(掌声响起)“我家永不养猫”话中有话,谁来品品?

15:第三只猫的冤死太伤“我”的心,他不愿再触到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16:我认为不仅如此,文中写了“我”三次养猫,不是死了,就是被偷,引发他的都是不愉快。所以他发誓永不养猫。(掌声。)

师:(对生15)你抓住了要点,(对生16)你说得全面,你们俩点面结合,答案就完美了。大家说对不对?(生齐:对)回头探究一下“我”当初收留第三只猫处于什么考虑?

17:是担心它“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师:这么说是出于以生命的爱惜,是不是?(生齐应:是)当“我”发现第三只猫有咬死芙蓉鸟嫌疑时,便加以“惩戒”,同样表现“我”的善良、正直和憎恶邪恶的性格,对不对?(生齐应)这么说“我”是无意误伤第三只猫。既如此,死一只猫有什么大不了的,有必要如此伤心反责吗?也就是说你从作者的伤心中看出了他为人的哪些品质?请大家讨论一下再交流。

(前后座位 4人一组,讨论热烈。4分钟后交流。)

18:看出“我”不伤无辜,勇于自责的精神。

19:不欺侮小动物。

20:真诚认错。

21:书生气十足。

师:怎讲?

21:善良的书呆子才会这样想这样做。

师:你欣赏这样的“书呆子”吗?

21:这样可贵的“书呆子”现在太少了!(掌声。)

师:这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大家是否听说这么一个故事。2003年世界网球锦标赛的一场晚间赛上,匈牙利的一位选手接球时不慎将一只飞过来的小鸟打死了,他立即停下比赛,双膝跪倒地上,屈死的鸟儿默默祈祷。赛场立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这位选手的敬意,是对珍爱生命、反省自责这种崇高品格回归的呼唤!

将我们刚才研讨的情况总结起来,大致如下,请看屏幕(媒体显示)。

整体把握:

A.

很活泼白雪球似 滚 新鲜

可爱 扑来扑去 抢 快乐

病死 ——————-酸辛 可怜

B.

更活泼 乱跑 园、街 更喜

更有趣 会爬 树、墙 担忧

善捉 蝶、鼠

被捉 ——————–愤恨 诅咒

C.

不活泼 ——-厌弃

忧郁 ———怀疑

懒惰 ———棒打

屈死 ——————–难过 自责

重点探究(有关“反思”内容的感悟。)

1. C猫”之冤“冤”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

不受欢迎,易成冤案牺牲品。免遭厄运,须改善自己。

2. “我”之误“误”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

仅以个人好恶决断,难免伤害无辜。避此失误,须凭真据实。

3. 从“我”的“难过”看我的心灵。

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无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郑振铎笔下的猫是不是已经活在大家脑子里了?(基本上)想一想那猫最难忘的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动作可爱,有说神情难忘,有说结局都是悲惨的(或病死,或被偷,或冤死)。

师:那些动作、神情、惨状呈现在文章里便是细节,记叙文的魅力在细节动人,记叙文的阅读应在细节品悟上下功夫。

好的,不忘郑振铎笔下的猫,学做郑振铎那样有着美好心灵的人:公平的待人待物,不欺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自己的失误,始终向着善良与崇高。

下课。

深度开掘文本 高位发展学生

——研读肖家芸《猫》教学案例

谷屹欣

《猫》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现代作家郑振铎的一篇散文。本单元选编了《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写动物的佳作,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教材“单元说明”中有如下要求:“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本文写的是作者家中曾经养过三只猫,这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但落脚点还是写人写社会,提升做人,补益社会。文章意境深远、含蓄沉郁,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和方法等,是教材编排的意图所在。

文章写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展示了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三只猫不同的情感变化。具体说来:第一只猫活泼可爱,懂事乖巧,让人感受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但最终的病死,带给作者满怀酸辛;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却被路人捉去,作者在无尽的怅然、难平的愤恨之中咒骂捉猫人损人利己;第三只猫因不活泼遭人厌弃,因性情忧郁被人怀疑,又因懒惰遭棒打,终落屈死的悲剧命运,作者因此而难过自责,“永不养猫”。结合写作背景不难发现,作者有意表达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希望能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希望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同时,也含蓄地揭示了怎么做人的道理。

综观这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归位本体,精彩归于学生。

再三阅读肖家芸老师的教学实录——《猫》,眼前仿佛闪现出这样一组图景:一位面容清秀,循循善诱的中年教师正在和一群孩子探讨生命的话题。时而是激昂的争辩,时而是静悄悄的思考,时而是高举的小手,时而是灿烂的笑脸……让课堂绽放精彩,这应该是每一位致力于享受课堂的教师所梦寐以求的。其一,课堂主体回归于学生。本课从自荐诵读到喜欢哪一只猫的申辩,再到主人公内心的探讨,每个环节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群情振奋,参与热情高涨,主动发言者有21人,其中 1号、3号、4号、6号、11号、12号、13号、21号八位同学,发言至少在3次以上。参与次数多,课堂绽放精彩的机会自然多。

其二,追求学生高位发展。本课由对家庭小动物的态度,逐步上升到珍爱生命、反思缺失、提升生命质量的高度,如生 11由猫及人,看出“不讨人喜欢,就是合作能力不够,就是大缺点”;生 13走出猫看“我”的责任缺失;生 21对“善良书呆子”的欣赏等等,都是理解感悟的高位发展。学生不仅仅是得到认知,知道了为什么,而且由“是什么”进而求得“为什么”、“怎么做”,获得了由知到情、意、美的自主体验与切身感悟。其三,以活动搭建学习平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本课让学生互相撞击的“喜欢哪一只”的评说就是一个较大的平台,吸引了不少同学参与,这种预设与灵变结合的课堂活动,促成了一个动起来、活起来的课堂,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二、板块思路清晰,重点定位准确。

这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呈现为两大板块:一是整体感知,通过分角色朗读并展开讨论,逐一讨论三只猫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二是重点探究,从“猫”之冤和“我”之过两个角度,感悟做人道理,感受作者人格魅力。两大板块由浅入深,由感知理解到感悟评价。同时采用主问题串联式品读的方式,使教学板块思路清晰而又水到渠成,给人信手拈来之感,整个教学流程浑然天成,润物无声。

从教学设计的创意来看,本课最高明之处,在于教学重点定位准确,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无限接近。从教学经验来说,学生对本文的思想情感都从一定的角度给予比较准确的把握,但并不代表他们真正读懂了作品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诸如“为什么要写三只猫,而且都是详写”,“为什么“文章仅仅是写猫吗”,“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等,已然是学生在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存在的疑问。这可能与学生欠缺对这种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的开放性文本的阅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有关,即学生一方面能从一定的角度读懂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又对这种可能还存在其他不同的理解而作者又不明示的写法不太适应。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基本读懂《猫》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前在内容和主题教学方面的基本定位,本课主题教学的提升点并不在于明示作品的主题,而应当在于增加学生关于多元解读艺术规律的感性认识和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相应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方法。

肖老师对本节课教学标高定在让学生从“我”家养三只猫的过程和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变化中感悟做人道理。可贵的是问题探讨的方式精妙:“C猫”之冤“冤”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我”之误“误”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两组问题两个角度,巧妙地达成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着痕迹却又深入人心。而且,问题探讨深入,达成了学生“高位发展”的目标,例如,从第二只猫的被捉感悟到“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远意义;从第三只猫“躲在别人屋顶上,也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离去,直到冻死饿死”感悟到“不忘感恩、有情有义、无怨无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感悟到做人的教训“遇挫先从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计学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欢的人”;从我因第三只猫死而难过感悟到“仅以个人好恶决断,难免伤害无辜。避此失误,须凭真据实”,“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无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这些感悟对学生而言是何等深奥,但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到如此地步,而且体验的得来完全发自学生自己内心的感悟,其设计精妙自是不可言说。

《猫》是初中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从以往教学设计经验来看,大多数教学是围绕着教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安排详细的解说,细致地梳理三只猫的来历、样子、性情、结局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从而归纳主题。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对作品主题和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读,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教学内容安排平实、细腻、周详,反映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基础、重落实的倾向。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不能说毫无理据,但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还有着较大的分离,教学内容安排停留在浅表层次,比较多在发挥了“定向期待”的作用,而忽视了“创新期待”作用的发挥,教学效果上可能会使学生的理解图式更多地停留在原有平衡状态,对学生内在视野的调整和完善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可能也是比较有限的。这是我学习本课例的最大收获,或许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设计应该追求的方向。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如何有效实现读写结合,巧妙达成以读促写的目标,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方面有很多例子可供琢磨。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穿插引导、巧妙总结,推出了“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字的详略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亲疏”,“写景物写动物落脚点还是写人写社会,即表现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补益社会”,“那些动作、神情、惨状呈现在文章里便是细节,记叙文的魅力在细节动人,记叙文的阅读应在细节品悟上下功夫”,“由物及人,读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等结论,这些结论不是单纯的理论总结,而是与文本具体内容结合,与学生的阅读经历结合,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教师进行适时、适度地点拨,提高了认识,提升了能力。

 

四、精于发问,巧于点拨。

当学生陷入对第三只猫命运悲剧根源的争论中时,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提出:“假如是第二只猫吃了鸟,‘我’会怎么样呢?”让同情猫的一方和希望猫能反思的一方都得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巧妙的激发学生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实现阅读视角的转换,最终落脚在“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无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这一认识,这正是得益于教师精妙的提问对学生的启发。同时,教师巧妙地穿插资料,适当地做了铺垫:2003年世界网球锦标赛上,匈牙利选手为意外屈死的鸟儿默默祈祷,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诠释了对生命的珍爱,也表达了对反省自责品格回归的呼唤。

这看似宕开的一笔,却蕴含深远,让学生的灵魂在现实生活中再一次受到震撼。其实也是告诉学生,我们的道德情操、性格品质往往就在小事上体现,在细节中被放大。我们常说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老师写在本上(教案),部分教师放在口上,而像肖老师这样的大师却悄悄地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

本课例教师非常重视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语言深处。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1:我喜欢第二只猫,因为它“更有趣,更活泼”。

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1:它乱跑,它会爬,它会捉。

师:再具体点。

1:不仅在园里跑,还上街跑;会爬树,还会爬墙;会捉老鼠,也会捉蝴蝶。

师:“跑”、“爬”、“捉”三个关键词,将“更有趣,更活泼”的特点落到了实处,好!你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二只猫态度如何?

1:特别喜爱。

师:你凭什么断定?

1:无论是“跑”、“爬”,还是“捉”,作者都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在欣赏猫。

师:非常好!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3:我更喜欢第一只猫,它活泼天真,不像第二只猫放纵而自惹麻烦。(笑声起。)

师:能具体说说吗?

3:它“像雪白的毛球”,“滚来滚去”;它抢三妹的红带,“扑过来,又扑过去”。总之,它不乱来,既活泼可爱,又懂事好乖。(听课老师报出掌声。)

师:你的品味,为师也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活泼”当中,又分别出了个性与品质的高下,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同学们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所写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活泼不同的个性。(同学们在座位上相互动作体会,寓理解于活动之中)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态度了吗?

4:喜欢,只是不像对第二只猫那样偏爱。

师:依据是什么?

4:第二只猫作者写了好多好多,第一只猫写得好少好少。

师:你是说文字的详略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亲疏,对不对?

4:是这个意思。

师:你这个意思揭示的正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又一种基本方法。

5:我觉得作者偏爱第二只猫是为了对比的需要,他越是偏爱,他对偷猫的人越是愤恨,因为后来这只猫被人偷走了吗。

师:这么说,作者这么写不仅是喜爱猫,还有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远意义了?高明!这也是我备课没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举手示意,掌声响起。)

首先,肖老师用“具体表现在哪里”,“再具体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把事物写具体的,而且还要抓着关键词“跑”、“爬”、“捉”三个关键词,将“更有趣,更活泼”的特点落到了实处。

其次,肖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你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二只猫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情色彩之中,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再次,肖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用对比的方式理解文本,如:“你的品味,为师也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活泼’当中,又分别出了个性与品质的高下,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同学们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所写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活泼不同的个性。(同学们在座位上相互动作体会,寓理解于活动之中)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态度了吗?”通过肖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亲疏与好恶。

最后,肖老师在润物无声中滋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如在学生回答后肖老师总结性地说:“作者这么写不仅是喜爱猫,还有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远意义了?高明!这也是我备课没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举手示意,掌声响起。)”无疑提升了文章的内涵,且把它归“功”于学生。这正是恰到好处地理解运用了语文的基本性质,且真真切切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一节课我读到肖老师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五、教师魅力润物无声。

中国有句俗话:“啥师傅带出啥徒弟。”从课堂教师语言中我感受到肖老师的大家风范,感受到肖老师自身品牌形象的魅力:

1.三个组读得都不错,都值得表扬,掌声祝贺!相对而言,人物多,故事强,配合默契难度更大,所以第三组更值得祝贺,大家同意吗?

2.你的品味,为师也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活泼”当中,又分别出了个性与品质的高下,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同学们借助他的思路,想像一下文所写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活泼不同的个性。

3.这么说,作者这么写不仅是喜爱猫,还有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远意义了?高明!这也是我备课没想到的。我向你表示敬佩!(举手示意,掌声响起。)

4.第三只猫感动了你,你感动了我,你的人性化理解也会感动大家,大家说是不是?

5.请大家表决,赞同该反省的举手(占绝大多数),赞同不该担责的举手。(占小部分。)

6.绝大多数赞成反省,我也赞成。(对生12)这位同学的环境逼迫、性格造就的分析,有思想有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只猫没有做好自己,它的冤屈自己是有责任的,从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的角度看,它也该反省。

7.高见!你们这么一联系,文章思想内容的空间得到了质的拓展,意义深刻起来了。写景物写动物落脚点还是写人写社会,即表现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补益社会。由物及人,读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大家要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做人的教训,遇挫先从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计学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欢的人。

8.你回答得真全面,够精彩,掌声祝贺!(掌声响起。)

从以上所摘选的语句中,我们真切的感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感受到肖老师的儒家风范,没有一丝痕迹,不见一点踪影,既没有以大话、套话压学生,也没有生扯硬拽代替学生理解,有的是肖老师循循善诱的话语,有的是肖老师真诚的做人态度,有的是肖老师深情的鼓励,让学生真正成课堂的主人。

 

六、诊断反思:

深究细研这样精彩的课堂,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如果非要找出点美中不足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对语言的品味不够。如:“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台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句话中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个“滚”字更能表现出小猫的可爱情态,且与前面的比喻呼应,如果换为“跑”、“跳”等则意趣大减。再如揣摩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中,如能对关键词作一比较,作者的心理活动就会真切地呈现出来。

2.“重点探究”环节,应先“人”后“猫”。因为这一方面是遵循文本解读的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从解读角度的转换引导学生理解多元解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作者: 曹 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