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人: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张奕辰
北魏《曹望禧造像记》原刻本刻于北魏正光六年三月。三面为浮雕画像,一面为造像记,共四面,正书,共22行,行九字。末刻一“大”字。清光绪初年在山东临淄西桐林庄发现,曾归潍县陈介祺。1921年由上海来运公司卖与法国巴黎博物馆。
此造像记书法稳慎精当,上下匀称,法度严谨,给人以清劲精爽的感觉,可谓书刻俱佳的作品。此造像在卖与法国前,清代金石大收藏家陈介祺即有翻刻,但书刻不佳。其后又有很多翻刻本,与原刻各有区别,其中两点最为明显:一、原刻用材为鱼子石,即石面上有凹下去的鱼子纹状细小纹理,翻刻本大多无之,惟见天津翻刻版有鱼子状纹理,但大而呆板。二、造像右侧面(一般在第二纸)图案中的马,原刻尾部大断,而翻刻均完好。
近年来碑帖升值迅猛,因而造假也逐渐多了起来,那么用墨、纸质、裱头、钤印、题跋等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前造假碑帖,一般采用石膏翻模的方法,然后在“石膏碑”上拓印,由于石膏的质地和石碑有区别,所以比较容易区分这种假拓片和真迹。而石膏质地脆软,拓印几次后,就会报废了。
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现在有些造假高手,利用扫描仪将原迹进行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储存在电脑里,然后将电脑连接扫描仪可以使伪作与原迹分毫不差,一切细节都能很好的得以体现。材料则用一种树脂代替石膏进行翻模。这种树脂干燥很快,比石膏更易于操作,干燥后与石材的质地非常近似,而且能够大量拓印。这种用树脂翻模的方法制作的假拓片,与在真石碑上拓印下来的拓片基本无法分辨。若干年后,这些拓片不但给收藏界,也将给学术界留下一批难题。
从前碑帖称之为黑老虎,意即为老虎要吃人,投资须谨慎。有关碑帖鉴定的工具书,必须阅读的有:杨震方《碑帖叙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张彦生《善本碑帖录》、马子云《碑帖鉴定》等。这些书籍的作者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他们不但掌握鉴定碑帖拓本的方法,并且熟悉行业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鉴定知识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整理。
记者 黄银凤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