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芬远香犹在

(2012-11-07 09:58:42)
标签:

赵叔孺

古柏凌霄图

文化

分类: 个人文摘

清芬远香犹在

                                    ——读赵叔孺《古柏凌霄图》及其他

                                                 张奕辰

 

近日,景宋山房主人贻我台湾版中国近代绘画丛刊《赵叔孺》卷,一口气读完未罢休,又反复了几个来回。其中一帧六尺中堂《古柏凌霄图》,使我眼睛顿时聚光加倍,激动不已,展读再三。他让我从逝去的烟云中,极自然的联想到此画背后的鲜为人知的轶闻。

赵叔孺(1874-1945),名时棡,字献忱,号叔孺,别署蠖斋、娱予室、南碧龛、仆累庐、二弩精舍、宝松阁等。世居浙江鄞县,为四明望族。晚年自署二弩老人,以藏有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也。他生而通敏,垂髫辄喜雕刻,尤擅画马。十岁时,其父设宴,群贤荟萃,闽县林寿图(颖叔)素闻叔孺善绘马,意欲一试,令其当场挥毫,援笔立就且神骏无比,满座传观,赞叹不已。由是因缘,叔孺后成林氏婿。这是他青少年时代的一段佳话。

赵叔孺于诸艺中以篆刻造诣最为精深,在清末与吴昌硕齐名,称一时瑜亮。两家又与黄牧甫、齐白石、王福庵并开“民国印坛五大流派”。书法则篆隶真草,无一不精。其绘画蜚声遐迩,所画之马,远追赵子昂,近抚郎世宁,极享盛誉,订润甚昂,有“一马黄金十笏”之称。所写花卉、翎毛、草虫、山水,师造化而饶有真趣,用笔直追宋元,而意工兼妙。又诚朴嗜古,鉴赏尤精,藏庋称富。他的另一成就便是广收弟子,惠及艺林。他是民国时期著名艺术家,与吴湖帆、冯超然、吴待秋有“海上四大家”之称。当时大江南北,艺坛高手如林,但具有赵叔孺那样素养全面,而且造诣高深的,确实是凤毛麟角。

“古柏凌霄图”,轴,纵一六九.六公分,横九〇.九公分。画面布局别致,特具一种朴茂清新而又浑厚苍茫的风致,用色淡雅,笔意精妙,章法亦疏密适度,楚楚有致。两棵柏树蟠曲多姿,枝叶茂密,一枝凌霄藤缠柏而上,画面上部盛开的红凌霄花,与苍翠馥郁的古柏相映成趣,使此图于苍劲雄浑、韵味醇厚中寓勃勃生机,同时,又以金石气韵融于画中,格调之高,无与伦比。画右上角用婉丽劲健的行书题“直绕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不道花依它树发,强攀红日斗鲜明。甲戌冬日,赵叔孺写宋人诗。”钤“赵时棡印”,“赵叔孺”二朱文印。此画纸莹如玉,色彩烂斑,光彩竦异,精妙入神,洵为精品。后辈如我等见之,尤不知如何颠倒也。

此画来历,颇为曲折,亦有一番因缘。在一次与天一阁旧人闲谈中,友人告我,此画早先的主人为赵叔孺门人,吴县周铭谦(牧轩)在厂肆中购得。周铭谦,字牧轩,又字达斋,江苏吴县人,寄居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毕业。性好书画,善鉴赏,喜收藏,其父周渭若亦为知名收藏家。幼师从赵叔孺,能山水,有出蓝之誉。书法二王,清丽秀逸。与王小摩、张大壮等友善,与同乡兼同门的叶丰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交结往还,相约甚欢。1946年与友人创设行余书画社。

叶潞渊(1907-1994),名丰,字仲子,又字潞渊,以字行,别署露园、寒碧主人,晚号露园园丁、石林后人、老叶、潞翁等。书、画均著声于艺坛,尤以篆刻名世。唐云先生称其“对于花鸟画亦深有造诣,取法恽南田、华新罗两家,进而学沈周、陆治诸家,笔墨酣畅,风格清新。”对于老师的画作,叶丰心为赏识,吟啸叹赏。周牧轩便将视之为头目脑髓的“古柏凌霄图”借与他临摹学习。不料,在此期间,周染病遽然谢世。斯人已去,流光易逝,因诸种原因,此画一直未能归还。为此,叶丰每念及此,于心戚戚,常常自责。文革后,叶丰被抄走的书画有部分发还,《古柏凌霄图》幸在其中。此画历经磨难,终存天壤,岂非大幸。

当时的宁波天一阁负责人邱嗣斌因工作关系,经常游走于沪杭等地书画家门庭。叶潞渊得知老师家乡的收藏机构庋藏赵叔孺的作品甚少,更无如此精妙绝伦之巨幛,经多方联系接洽,他决定以周牧轩的名义,将此画捐赠给宁波天一阁,成其美事,以不复遗憾。天一阁方面亦郑重其事地发给他捐赠证书,上写“叶潞渊先生代周牧轩先生捐赠赵叔孺作品‘柏树凌霄图’六尺中堂一件。今已入藏,特发此证,谨致谢意。”云云。事情应该是非常圆满的,作为赵叔孺家乡的文博机构,亦当额手庆幸,长躬及地,以谢画脉之迢递依旧。

然而,“天上浮动似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1995年某日,上海的童晏方先生在《新民晚报》十日谈栏目中缀一短文《忆叶潞渊先生》,把其与叶老交往及上述之事作了一番叙述,其意主要是让人们记得这位令人尊敬的艺坛老将的高风亮节。童先生的文章向来客观冷静,事无巨细,偶露“雨翠鳞红,语丝风片”,属历史现象,“意到辞达见私书”,真实性自不待言。《新民晚报》向来见赏于沪上各阶层,读者众多。周牧轩后人见报后,通过各种渠道索要《古柏凌霄图》,甚至不惜诉诸法律。最终,天一阁方面只得把此画归还于周家后人,这个结局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自1993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崛起,面对方兴未艾,如日中天的中国书画市场,任何有经济意识的民众都不可能免俗,而置自身利益于不顾。赵叔孺留下的佳作何止二三,佛云:法不灭则缘不灭,和他的佳作结缘,想必也不会止于一两代人,而会生生不息。真是画缘无尽,此画数易其主,目下幸归台湾一藏家箧中,可谓物得其所。他的辛勤聚集所得,终能收集腋成裘之效,为近现代海派绘画、为后人留下十分珍贵的识解,从而使祖国的艺术瑰宝不使湮灭。亦为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留下佳话。

http://s7/mw690/7dcc39e0gcdfbfa123946&690





http://s16/mw690/7dcc39e0gcdfbf30a77df&690
另附赵叔孺清供精品

http://s14/mw690/7dcc39e0gcdfc0b8757a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