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华严寺(五):二十诸天

标签:
鹧鸪天诸天王华严寺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大美中华 |
山西大同华严寺(五):二十诸天
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坛两侧台基上侍立的二十诸天,身高2.8米,是一组极为精彩的塑像,他们神情不一,姿容各异。是明代雕塑当中的精品。彩塑的身躯前倾15度,真诚表现出护法天王对佛的虔诚和崇敬。这一倾就整整斜了500年,历经天灾人祸始终不改其虔心敬佛的忠诚。
二十诸天塑像(北侧)
二十诸天塑像(南侧)
佛教中的天包含天界、天王和天人。佛教将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也称为天,并把他们作为佛教的护法神。
二十诸天的称谓均源于印度神话。到明代发展为二十四诸天。常常恭立在大雄宝殿两侧,面向主佛。二十诸天的典型姿势则以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中的塑像为准。
大雄宝殿二十诸天分布图
在佛教与中原古老文化的长期交汇融合中,某些诸天找到了他们在本土神话中的位置,成为芸芸众生喜闻乐见的神祗。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为色界初禅天天王,最早在初禅天化生,而后方有众生,是一切众生之父。可与中国神话中的盘古相提并论。大梵天王是从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来的。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四头四臂的老人。四臂分持念珠、盛有恒河水的水罐、权仗、弓箭等,念珠用来记载时间,恒河水用来衍生万物。
传说大梵天王原来只有一个头,因为难耐寂寞,制作了绝代佳人辩才天女,却又疯狂的爱上了她。辩才天女四方躲避,大梵天王生出四个头,面向四方,才女无奈,飞上天空,却又遇到了第五颗头。无奈的辨才天女向湿婆求助,湿婆认为辨才天女应该是大梵天王的女儿,大梵天王的做法有悖伦理,便将他多余的头砍掉了。
忉利天王
忉利天王又名帝释天,因造塔功德而生。即为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当过去世迦叶佛灭时,一位信女发愿修塔,召集三十二人日夜修建,毕其一生完成心愿,成为忉利天王。其余众人成为天臣,合称三十三天。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与大梵天王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
佛经云: 释尊下生时,帝释天化现七宝金阶,让释尊从忉利天逐级而下。帝释天在释尊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前方的大梵天王,一起为释尊引路。释尊成道后佛教产生,帝释天手持宝盖,又与大梵天王一起随侍释尊左右,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
四大天王。即持国天王、广目天王、增长天王和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腰有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野,四天王各居一方,各护一天下。即为四大部洲:北俱芦洲,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居欲界第一层天,为帝释外臣,手下各有八大天将,共计三十二天将,以韦驮将军为首。又有二十八部众,统归散脂大将管领。
佛教把世界分成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世间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只有达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轮回苦。欲界又有六天,称六欲天,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大天王,为四天王及其随从之住所。
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四大天王手中所持法器能呼风唤雨,使得天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佛教庙宇中,四大天王分立山门两侧,共同护卫佛门圣地。
持国天王
四大天王之东方天王,住须弥山东方黄金山,管领乾闼婆、富单那二鬼王。以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是主乐神,用音乐引导众生皈依佛教。
广目天王
四大天王之西方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山上,管领龙、毗舍阇二鬼王。能以清净天眼观察护持世界,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
增长天王
四大天王之南方天王,管领薛荔多、鸠盘茶二鬼王。护持佛法,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故名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地,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
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之首,为北方天主。住须弥山北方水精山,管领罗刹、夜叉二鬼王。多闻天王经常护持如来道场,因此有缘时常听闻如来说法,故而多闻,多识,以福德名闻于四方,是知识之神。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他与吉祥天是兄妹,在印度神话中又是施福护财的善神。
密迹金刚
密迹金刚,又名金刚密迹。是一位具有无比威力,拥护佛法的天神。密迹,是常侍佛而忆持佛密秘事的意思,也是知佛之密、化现为神的意思。因其手持金刚杵,所以又称为执金刚神,原是印度毗纽天的侍从,后来发愿要经常亲近佛,随侍佛的左右,成为五百名随从的首领。变成佛教中勇猛的护法神。
摩醯首罗
摩醯首罗,亦名大自在天。原系印度教创造宇宙的最高主神。佛教中摩醯首罗自在色界最高处、即第十八层色界天——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天主。摩醯首罗骑白牛,三目、八臂,手托日月,持谷穗,或执弓箭、白拂、如意等法器。
散脂大将
散脂大将,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为北方多闻天王八大部将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人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鬼子母之次子。
大辩才天
大辩才天,又名妙音天女。是一位示女性身相的智慧本尊。辩才天女聪明有辩才,能发美音而歌咏,为主智慧福德之神。印度教中认为她是主神大梵天王的妻子。汉传佛教则吸收了辩才天女的形象,将她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大功德天
大功德天,又名大吉祥天女,梵名摩诃室利。摩诃为大,室利是功德或吉祥的意思。她是鬼子母之女,兴大功德于众生。本是婆罗门神,后来成为佛门护法。
藏密中吉祥天女有两种化身:文静型的称为白拉母。肤色洁白,头戴发髻和花冠,三只细长的眼睛流露出和善的目光,身披白衣,内着红袍,脚穿红靴,端坐于莲座上。右手拿一支白杆的长羽箭,左手端一只盛满珠宝的碗。
吉祥天母的忿怒形象则是个肤色青蓝的凶神,头顶桔红发竖立,上饰五个骷髅,头顶有半月和孔雀毛。
韦驮天将
韦驮天将。韦驮是梵语,译为智论,直译意为阴天。是南方增长天王八大将之一。原名韦琨,生而聪慧,早离尘欲,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为四大天王所特别尊敬。镇护东西南三洲。因此韦驮殿中常常悬有匾额三洲感应。
相传释迦涅槃后,诸天神会商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奉。帝释天手持七宝瓶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取下佛牙,却被罗刹鬼盗去。韦驮奋起直追,制服罗刹鬼,取回舍利,赢得诸天神的赞扬。
在佛寺中,韦驮多在天王殿的大肚弥勒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威武勇猛,面如童子,手持金刚杵。金刚杵的拿法却另有含义:韦陀杵若扛在肩上,表示本寺可以招待云游僧众吃住三天;韦陀杵若平端于手中,表示可以招待云游僧众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坚牢地神
坚牢地神,意为坚牢如大地,又名坚牢地天。为主掌大地之神,十二天之一。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佛陀初成道,坚牢地神从地涌出,极尽恭敬,捧着盛满香花的七宝瓶供养世尊。佛赞坚牢地神:“汝大神力,诸神少及”。“闫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苇、谷米宝贝,从地而有,皆因汝力。”由此可知此神是大福德正神。近代造像为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的天神。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挡风遮雨,成为佛教最早的护法神。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佛门中视菩提树为圣树。见菩提树如见佛。因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流传至今。
鬼子母神
鬼子母神,梵名诃梨帝,意为欢喜,是五百鬼子的母亲。最初为恶神,食人之子。佛隐其爱子以济度,使之皈依三宝,成为护法神。
传说王舍城有佛出世,集会庆贺。五百人在赴会途中与一怀孕女子随行,不料中途流产,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发誓,来世定投生王舍城,食尽城中小儿。后来果然应誓,投生王舍城并生下五百儿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儿喂之。释迦知晓,趁其外出藏匿其女。鬼子母归来遍寻不获,只好求助释迦。释迦劝她将心比心,法力感化鬼子母,令其顿悟前非,成为护法诸天之一。
在中国民间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据说鬼子母神相当灵验,不但护持佛法,也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称为欢喜母或爱子母。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意为光、阳焰。有大神通自在之法,是隐身和消灾的保护神。具备隐形自在的大神通力,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在日前行,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能诳,无人能缚,无人能罚。能救芸芸众生于危难之中。在上掌管三十六天罡星,在下掌管七十二地煞星,二十八宿皆为其所管辖。
摩利支天在道教中被尊称为斗母元君,其子为勾陈大帝、紫微大帝,和北斗七星君。
他的法相有许多种,常见的法相有三面六臂、三面八臂,左边的手拿着无忧树、罥索及弓弦;右边的手拿着金刚杵、针、箭与金刚斧。
日宫天子
日宫天子,曾作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阳神,住于太阳中,后来毗湿奴取代了他,他即成为佛教护法神,据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变化身。在佛寺中,日宫天子塑像手持莲花,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有一乌鸦。
日宫天子布施持戒,修善奉佛,一日照四洲,除冥破闇,成熟万物,其功乃大。
月宫天子
月宫天子,又名明月天子、野兔形神、宝吉祥天子,住于月宫中,为大势至菩萨变化身。
传说帝释天欲验证修菩萨行者的道行,化为一老夫,让狐、兔、猿为他觅食,只有兔子空手而归。相激之下,兔子让狐、猿找来草木,自己投身草木点燃的烈火中,以己身为老者果腹。帝释天于是恢复原形,让兔子灵魂升天,寄于月轮,即为月宫天子,故又称野兔形神。
娑竭罗龙王
娑竭罗龙王,又名娑伽罗,是海名。娑竭罗龙王指得就是咸海中的龙王。本来是古印度传说中管理水蛇的海王,后来被演变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神。
阎罗王
阎罗王,简称阎王。汉译为缚,即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阎罗王统领阴间诸神,评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也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阎王在民间影响很大,因为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汉传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此称为十殿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