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二十一):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标签:
五律立三佛洞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大美中华 |
云冈石窟(二十一):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象教古今融,沙门北魏丰。十方连盛世,九界远尘风。灵境莲台戒,袈裟镜智同。清思修佛韵,造化慧因中。
注:释迦牟尼离世,诸大弟子羡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故称佛教为象教。汉武帝经营西域,为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古凉州位于丝绸之路的东端,成为北中国佛教盛地,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
第十六至第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 这五个洞窟宏伟壮观,场面开阔,由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习惯上称为昙曜五窟。《魏书》记载:“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
昙耀五窟位置图
五窟中主佛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据说昙曜五窟主像分别对应五方佛: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依次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毗卢遮那佛;同时又分别象征北魏的五位皇帝: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依次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继位)、文成帝。他们面相圆润,深目高鼻,眉眼细长,蓄八字须,两肩齐挺,肩宽体壮,右袒或通肩服装,具有浓厚的西方风格。五窟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仿印度草庐的椭圆形,穹隆顶,马蹄形平面。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以十九窟为中心,开凿时间最早。十八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
十八窟外景
北壁主佛阿弥陀佛为立像,高15.5米,仰首挺立,目视远方,身躯雄伟,神态肃穆,傲视环宇;面颊丰满圆润,鼻梁高挺,浑厚质朴。右手下垂,左手抚膺,体形丰腴,造型奇特而优美。主佛身披千佛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紧密,无数小佛禅坐其身,在石窟造像中极为罕见,应为云冈石窟所独创。
主佛阿弥陀佛身躯雄伟
主佛身披千佛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紧密,无数小佛禅坐其身。有评论说阿弥陀佛主佛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从面部表情和手势中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太武帝时期,佛教昌盛,享有诸多特权,危及国家利益,太武帝下令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三武灭佛”的第一宗。佛教遭受了自传入中国以来的第一次重创。
十八窟的千佛袈裟,代表灭佛事件中的万千受难者,附着在已经诚心悔过的太武帝身上,一同往生极乐。太武帝神情谦和,左手执衣角立于胸前,与万千诸佛连为一体,生的对立,无碍于逝后的携手超脱。而这次灭佛事件也促使了以后的佛像向大型化的转变。
灵岩寺中千佛殿仿千佛袈裟佛像
西壁佛像
东壁佛像
在菩萨立像的外侧,南壁各雕一胁侍立佛。胁侍立佛头顶上方均罩华盖,赤脚踩踏莲座。
主佛右侧雕一胁侍立佛
主佛左侧雕一胁侍立佛
主佛两侧安详沉静的站立二胁持菩萨。头戴莲花纹三珠冠,中刻小坐佛,冠下束发垂肩,眉眼细长清秀,鼻翼俏媚,薄唇含笑,面容慈祥,秀丽典雅。
主像右侧(西壁)安详沉静地站立的胁持菩萨
主像左侧(东壁)安详沉静地站立的胁持菩萨
菩萨头戴莲花纹三珠冠,中刻小坐佛
东西两边的胁侍佛和本尊像左右的紧身胁侍菩萨与中央主佛相互映衬。又有一说:二佛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二菩萨左为地藏,右为龙树,共同构成阿弥陀五佛格局。
在主佛像的双肩两侧,左右各雕有五身弟子像,合为释迎牟尼的十大弟子。这些罗汉浮雕造像,明显具有西域人特色,或手提净瓶,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个性突出、形象生动,造型活波,神态各异,雕工精湛,鬼斧神工,令人称绝,堪称石雕艺术的杰作。而每一罗汉形象似乎象征一个西域国家,为太武帝征伐而归服,有标榜太武武功之意。
西壁上方诸罗汉浮雕造像
东壁上方诸罗汉浮雕造像
整个洞窟的布局造形显得主题突出、层次有序、雕刻精美。洞窟中洋溢着无边的喜庆。从整体看,这一窟是昙耀五窟中最豪华、最讲究的一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