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2015-10-28 08:11:56)
标签:

采桑子延赏斋

图片

文化

旅游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采桑子  延赏斋

豳风桥畔清漪景,心重农桑。竹翠荷香,细雨轻霜待帝皇。

宫娥太后闲游处,耕织霓裳。往日苍茫,回首颐和恨未央。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延赏斋位置图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延赏斋临水而建,延赏意为留连观赏。为乾隆当年观赏农耕景象的重要观景建筑。室内仿当年场景布置。正厅安放九屏罩背及宝座,屏风上刻有乾隆御笔书写的八首风景诗。斋前水域遍栽荷花,岸边栽种榆叶梅,平添了一份美丽。

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延赏斋座北面南,面阔五楹,前后出廊。南侧有抱厦三间。连接东西两侧13间游廊,把延赏斋西侧的凉亭和东侧的玉河斋连成一体。

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玉河斋为三间敞轩,两侧游廊依照当年陈设,镶嵌着48块描绘农耕场面的仿制耕织图石刻。

   延赏斋两侧游廊镶嵌48块描绘农耕场面的仿制耕织图石刻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耕织图原本是一套古画,原创者是南宋楼璹。其孙将画作转为石刻,广为流传。后世以元代程棨的摹本最为接近真迹。当年乾隆亲自考证程棨的《耕织图》,加御题识别共48幅,双钩阴刻上石,历时三年乃成。完成之时举行盛大的群臣茶宴联句,曾是当时文坛一大盛事。

玉河斋游廊上的耕织图石刻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原刻几经劫掠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960年收藏。颐和园恢复的石刻是原件的高度仿真作品,完整重现了乾隆盛世时的作品原貌。镶嵌于玉河斋两旁的游廊上,将男耕与女织珠联璧合,融为一体,石刻图画精美,书法流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只是外罩玻璃,反光影响,拍摄困难。

玉河斋西侧游廊折转向南,直通澄鲜堂。使得延赏斋整体建筑呈L形,怀抱着堂前的一弯玉河水。

南北向的游廊通往澄鲜堂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当年帝后们乘舟前来耕织图经常在澄鲜堂弃舟登岸,澄鲜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泛舟玉河往来玉泉山途中休憩的码头之一。

澄鲜堂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澄鲜堂中耕织图屏风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现今堂中南北墙上镶嵌的一耕一织两幅砖雕,在不足三平米的面积上集中展示了稻田耕作、蚕织生产的全过程,构思精巧,雕刻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作表情丰富,不愧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仿古精品。

澄鲜堂砖雕耕织图(耕)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澄鲜堂砖雕耕织图(织)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乾隆题咏延赏斋诗曰:“溪上几间屋,近临耕织图。可知延赏处,不为恣情娱。湿岸生春芷,新波下野凫。田桑候虽远,此意每廑吾。”

延赏斋前一弯玉河水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耕织图景区内的三千余棵大树被精心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包括清漪园时期的古柳和古桑。桑林竹囿和大小不等的四块水面交织编绘,荷藕茭菱菖蒲生长繁茂,宛若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是北方地区少有的水景园林。

延赏斋西侧的柳树群落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延赏斋南侧悬挂题名匾,楹联:“放眼柳条丝渐软,含胎花树色将分”;北侧匾额“水映兰香”,楹联:“刚欣宿雨滋塍畔,又看重云起岭边”。

延赏斋题名匾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延赏斋的彩画是耕织图的翻版,展示了稻田耕作、蚕织生产的情景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这里如今是老年人的乐土,在游廊中小息,或俯瞰绿头鸭母子水中觅食;或自拉自唱,怡然自得;或翩翩起舞,其乐融融。更有携孙辈小儿,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乐趣。历代华园,成为普通人们消闲的乐园,怕是清朝历代皇帝做梦也想不到的。


趣游颐和园(五十九):延赏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