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以至千里

标签:
老子道家抱一而为天下式慎终如始一以贯之 |
分类: 思径通幽 |
我们说老子文化之所以博大、厚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子的哲理,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关于“抱一为天下式”,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但还可以发掘出另一层含义:一切事物运行、演化、发展过程中,其本质规律会体现出一种方向性。(以后我们会讲到,这种方向性也是道关于价值、意义的启迪。)而人们做任何事情,一旦抓住本质和关键,就要建立与目标的一致性,而在进行这件事情、抵达目标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以贯之,做到不放弃,不松懈、不倦怠、不偏离。《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意思是:建德立业者不会轻易放弃;善于“抱一”者不会半途而废。
这样的思想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并不为道家所独有,儒家体系中也是有所呼应的。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中说: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的意思是: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过程。这里,孔子讲的是求学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并且长期坚持。《荀子·劝学篇》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表达了这层意思。
无论是学习,还是完成一件事情,无论是人的成长,还是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善始善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无数实例都在印证老子所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中的哲理。在这里,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一步理解一下这个理念。
心理学讲的“注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精力、关注力的指向和集中。经常有人问:我总不可能一天只做一件事,更不可能一个月、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不做别的事。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干扰,而且事情繁杂,千头万绪,怎样集中注意力呢?
我们的回答是:在单位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所谓单位时间,就是这一上午,这一堂课,这一次操作时间,等等,我们做事情,无论怎样“多元化”,总是有相对独立的“单位时间”的,在这样的时间段里面,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是集中注意力的。许多人做事不能坚持,理由是“没有时间”“最近太忙”“头绪太多顾不过来”等等。其实,是不懂得在单位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比如上课时、开车时、吃饭时,都是单位时间,都应当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可你非要看手机、打电话;上专业课课,你非要背英语单词。许多人做任何事情都放不下别的事情,一心二用,一心三用,心猿意马,左顾右盼,看起来是很能干的“兼顾高手”“客串专家”,其实什么事都做不好。长期如此,疲惫不堪,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这里可以类比一下打仗。优秀军事家指挥战争,一定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即使处于劣势、弱势,但在具体战役、战斗中,一定要让自己处于优势、强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仗要一个一个打,饭要一口一口吃”,每次小的胜利,积攒起来就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单位时间里高度集中注意力,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正如老子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细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致千里。
《华严经》中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诗人席慕蓉说:“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这里的‘内里’即为‘初心’,它不常显露,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只能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其存在,但在遇到选择之时,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时,往往能感知其存在。”有一则墨西哥的寓言,说的是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其中一个人却停了下来。旁边的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了?那人回答: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灵魂落在了后面,就会忘记初心,走偏了,走歪了,又怎能一以贯之呢?现实生活中,往往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骄傲;一旦受到某种诱惑,就会偏离;一旦被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所左右,就容易扭曲初衷。
这里,又让我们想到老子的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不能善始善终,往往功败垂成。慎终如始,才能避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