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数字金融 |
分类: 思径通幽 |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市场以及社会经济体系中实际产生的大量数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成为继自然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源及技术创新之外的又一核心生产要素。数字资源的创新与构建、集聚与整合、转移与流通,使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缺陷得以补充,也就是“生产要素结构”得以完善。由于数字资源的加入和作用,传统的生产要素重新凝聚或裂变出新的发展能量,使现代经济体系创新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数字经济时代为什么需要数字货币?原因很多,这里只强调一点:数字货币比起传统货币,增加了新的功能,那就是“数据功能”。我们知道,传统货币有一般等价物、支付手段、交换媒介、延期支付、贮藏手段等等功能,即使有潜在的数据功能,也是难以普遍发挥作用的。但数字货币就不一样了,不是说其形态本身就是“数字”,这一点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数字货币一开始就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而区块链技术体系完全可以为数字货币赋能:新的货币形态的数据功能被扩展出来、体现出来、发挥出来。我们说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资产化,就需要数字化货币的“数据化”。数字经济时代不仅是数据资产化,而且是数据“资源化”,即诞生了重要的“数据资源”,也就是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等之外,又多了一种重要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横向性,即在本身是一种生产力要素的同时,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追求资源增量为主,向提升配置资源存量的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为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数据”的整合与利用,实现了个性需求的“精准订制”与共性需求的“和谐共享”。企业等市场主体在数字货币的金融流之中获取十分需要的信息流、数据流。所以,不能够做好准备认真接受数字货币的企业将会是被动的。——当然,数字资源不仅仅是数字货币,但数字货币是其重要体现和构成。数字货币,不仅是金融资源的重要构成,而且是数字资源的重要构成,所以数字货币的出现,不仅是货币形态的变化,也是货币功能的重要扩展。那么,实体经济的主体(企业)对新一代全球化公链Pi
Network的需求会怎样呢?Pi
Network
数字资源的优势,也会表现在对于企业以至于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决策参照或依据,表现在一旦资产化而可以高效流转而降低耗费成本,等等。当数字成为重要资源、要素、动力时,数字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总体格局和相关理念也带来巨大挑战:
农业社会,土地是重要资源,资源争夺表现为占领土地扩大版图,战争成为频繁使用的手段。工业社会,矿产等是重要资源,资源争夺表现为侵略、掠夺,工业化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表现出资源过分耗费,能源竞争激烈,而工业革命后期,能源过分耗费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愈演愈烈。后工业社会,智慧是重要资源,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智慧成果,智慧成果靠人才,但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所以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以及教育与科技发展的竞争十分激烈。这时候,竞争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即在较大程度上表现为比较优势的竞争。同时,话语权、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比以往更加突出。虽然我们并没有彻底走出工业化社会,传统的竞争与冲突依然在国际舞台上活跃,但后工业化社会无疑已经到来,并且进入新的阶段——数字经济阶段。
数字经济时代的突出特征,在于数字资源化,数字资源竞争虽然在延续着人才竞争等比较优势竞争,但已经出现新的特征:数字资源与智慧资源中的一部分具有共性,即共享性。土地、矿产等资源,A方有了,B方没有;A放多了,B方就少了。但数字资源,双方或多方都可以有,并非一方有了另一方就没有了,所以是共享的。当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早期,相关人才、技术的竞争依然是激烈的,制定和掌握标准的话语权之争依然是活跃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共享经济的内涵,已经写在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之中。
区块链的出现,必将加剧和推进这样的发展趋势。
近年,区块链首先在金融领域落地应用,数字金融的热浪扑面而来。数字金融是挑战,也是重要机遇。
区块链的价值转移逻辑,结合通证技术,推动并内化为数字金融向金融本质功能的回归,未来的货币、证券、资产等价值体现方式,都离不开通证。区块链的分布式共享逻辑、效率和低耗逻辑、数字杠杆逻辑、市场化逻辑、平等公开公正逻辑等,将推动发挥数字金融的本质功能和扩展功能。
第一,数字金融的价值转移功能。
货币功能中的流通功能、支付功能、一般等价物功能、贮藏功能、世界货币功能等,
服务于转移和价值流通,而区块链和通证技术的“数字化确权”,为货币金融的这一本质功能提供了更为实在的基础。由于快捷、方便、高效、低成本,使数字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更多明显的优势。如果是国际公链,数字金融将使货币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一般等价物”“世界货币”功能。
第二,数字金融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功能。
数字金融是由货币功能与区块链功能共融、叠加、互动而发挥作用的。区块链功能具
有发散性和带动性,当它与金融结合的时候,这两点就突出表现在链上打造的的生态体系。这里的“生态”,指的是一种技术生态,准确地说,是以技术体系为基础的动态经营市场体系。良好的、与金融结合的区块链生态,是一种自组织的、充满生机的、动态的、多元化的、高度开放的基于技术理性和综合科技成果的新型市场经济体系。各种产品经营、文化经营、服务经营、广告经营等多行业、多领域的商业加盟(比如“虚拟店面”“分布式应用程序商店”等,很可能还有科技巨头、新的技术体系的合作),将使生态体系成为企业和商家大展身手的舞台。同时,区块链可清算、可追溯、可渗透的优势,提升传输效率、降低传输成本、增加传输网络覆盖,都可以对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数字金融借助区块链智能合约、智能诚信、智能法治等功能优势,以技术理性为建立“诚信、安全”的生态体系提供保障、注入动能。加之点对点分布式的平等化,将使企业融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这时的数字金融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监管”,产品和服务信任度的提升,在更好地赢得市场的同时,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得到双向保证,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再者,数字金融的良性服务还可以体现在无形资产交易更为可靠和有效、中间商差价取消、消费者也在广泛投资,等等。后面我们还会提到数字金融的大数据问题,数据共享也是服务与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数字金融的防范风险功能。
数字金融一般来说就是DeFi,“去中心化”主要是针对技术体系本身而言,而在体系
之外,仍然需要加强监管。但是,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的是,风险防范不能仅靠人为,还要靠“无为,无不为”,即充分意识到数字金融的风险防范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在相关科技提供技术保障的前提下,数字金融的风险防范已经实现了重要转归。我们注意到,数字金融作为高科技金融,预言机已经受到关注。预言机的作用,体现在对于外部输入数据与区块链内部智能合约之间进行把关,从而保障链上数据的真实性。当然,区块链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以及预言机等等技术手段,在安全防护上,也是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的。
从宏观上,我们看到,美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进一步通过加大发行美元转嫁危
机,加剧了经济动荡和贫富差距。美元泡沫、房地产泡沫、债务泡沫等,都在酝酿更大的风险和危机。正如2015年家开始实施“数字英镑”计划的英国中央银行指出:“数字货币改变了市场、银行以及货币政策,是三百多年来最大的一次货币大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多元化再平衡,数字金融的出现,是一条新的赛道,是技术理性和大数据发挥作用,有利于货币供应与市场的衔接,有利于金融“血液”流动的合理、适度和稳定,将有力促进市场经济体系和经济生态的文明升级。
第四,数字金融的激励功能。
金融本来是应该发挥激励功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金融异化,使其激励功能
被遮掩、弱化,甚至扭曲。数字金融,由于在区块链平台上主体平等,所以尤其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起到激励作用。同时,数字金融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消费者也是投资者”,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变革——从“按资分配”,向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转化,亦即向多元分配转化。这里,承认从机构到个人购买行为的贡献,甚至承认人们日常消费行为的贡献。因为,所有产生数据的行为,都在做出贡献,而数字金融则以数据记载来认可,以数据资产化的通证技术来保障,并通过交易流转而实现价值分配。这样的激励,不仅是一种分配机制的进步,更是生产关系的改善,是社会实现“对等的平等”的重要的文明进步。这里,数字金融的激励作用是双向的:当消费者是投资者的时候,供给侧获得新的金融动力;当消费者是分配对象的时候,将有力拉动市场需求,扩大内需。
第五,数字金融的大数据功能。
数字金融的诞生,使货币职能有了新的扩展,从科技那里获得新的“赋能”。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技术,为数据“铸魂”,以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交易互联,以加密、不可篡改、可溯源等技术特性,使数据的获取、储存、整合、跟踪、交易、流通等等更加通畅、高效、安全,数字化信息因而获得盎然生机,数字资产化、资源化程度迅速提升,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向改变的巨大优势,成为开启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力要素和重要动因。
我们说数字资源化、数字资产化,还体现在其“附加值”:大数据所提供的的决策依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动态,而数字金融本身,使市场上的相关数据(直接、间接、宏观、微观)得以传播流转,共享机制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的数据信息不对等以及数据孤岛、数据鸿沟等弊端,赚钱盈利和花钱消费的过程也是“赚数据”“花费数据”“提供数据”的过程。同时,数字金融的数据分享,也使得传统的数据获取降低了成本。我们说,互联网是信息转移,区块链是价值转移,这还不够,实际上区块链实现的是价值转移与数据信息转移的结合、同步。
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已经是在现实中充分体现出来的趋势。工业时代的金融体系,已经需要转型,而区块链技术体系的应运而生,为金融体系的转型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数字金融是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匹配的金融模式,对此,从政府到民间,从企业到个人,都应该有所认识,有所准备,从理念到行为实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