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逆境文人为何常能大笔挥就划时代的宏文巨著?

(2022-02-06 16:17:27)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文章

      读书既是读者学习知识、了解事物,知晓历史的重要要途泾,也是读者梳理、辩析、总结所读书本获得体验的愉悦过程。退休十多年来,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中国历代演义、以及相关的历史著作,初读了一些历史典籍。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略带规律性的现象,即很多专注写史的作者,他们的作品,都是在逆境中,从自己坎呵人生激发的意愿出发,经过长期打磨诞生的。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写史者坎人生激发的写作意愿及其著书对象息息相关。他们依仗的是历史源流,支撑的是历史。只讲历史,不涉政治。他们绕开斗争锋芒,回避政治漩涡、不屑权贵横行,凭借自己雄厚的历史积淀、扎实的文字功底,勇敢辖出,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大业,大胆写作,完成诸多存世后人的历史巨作。司马迁的《史记》、屈原的《离骚》、陈寿的《三国志》等,都是在逆境中奋发笔耕呈现的。

他们的逆境是当朝的腐败弄权,侫的勾斗陷害造成的,是对贤达之士的遗弃。

司马迁的受刑,既是皇上受蒙蔽,又是臣陷害的结果。天汉二年(前99年),出击匈奴右贤王战斗结束后,汉武帝刘彻听信公孙敖污告李陵的谵言,司马迁因替殊死博斗、孤立无援败降的李陵开拓辩白,触怒了武帝,坐受诬罔之罪,被捕入狱,处以残酷的宫刑(阉割男性生殖器),受刑之后他赎回身死,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它的问世,是对遗弃之人(太史公)子承父业的补救;屈原因遭反动贵族集团排挤诽谤,被楚怀王叛以流放,长期流浪于沅、汩流域,客死汩罗,它的《离骚》等著作,是在屈原屡遭遗弃(二次流放汉北)时挥就的,《离骚》的存世是对遗弃之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与继承的补救; 陈寿在蜀汉任职时,因不屈从蜀国祸国殃民的宦官黄皓专横弄权,屡遭遣黜,晚年又多次被贬,屡遭非议。他写的《三国志》就是在他遭贬黜以后,矢志不移努力完成的,它的流传,也是对遗弃之人(陈寿)遵从历史事实及其理想夙愿的补救。古代,在逆境中遭遗弃的贤达还有很多:春秋时,鲁国太史左丘失明乃著有我国最早一部的国别史《国语》,司马迁称道 :“左丘失明,厥(憋气发力)有国语”;孙膑遭庞涓陷害,被魏惠王处以膑脚之刑,但他仍修兵法,成就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力作—孙膑兵法;吕不韦任相,辅佐秦王,作出重大贡献,声望日隆,秦王怕他日后发动叛乱,被贬蜀地,司马迁曰:“不韦迁蜀,传世《吕览》”,说他纵然不幸,但仍著有《吕氏春秋》传世;诸如遗弃之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赤子之心,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都能不畏强势,在逆境中以自己的优异学术成果著称于世,深得世人的称颂与传承。

他们的逆境是实现宏大抱负、发泄愤懑,催生创作热情的思想根基与精神动力。

古代贤人的著书,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激发所致。司马迁说过 :“发愤著书是古圣先贤身处逆境而能有著作传世……”。又说:他们“皆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说的是痛苦与不幸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坚定决心,凭借丰富的阅历,把他们的主张意愿充分表达出来,求得后人的理解与支持。司马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为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按照父亲的指教,二十岁游历长江南北、江浙徽苏、齐鲁大地……,考察各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搜集遗闻古事,用13年时间自发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屈原在《离骚》中愤然写道:“我遭遇忧患,却不改易初心,只希望我的志向可以供给后人效法”。“我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使粉身碎骨我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啊,难道我会因受到教训而放弃早有的志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即我呜咽泣心情烦恼啊,哀伤自己生不逢时。“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道混浊美丑不分啊,专好嫉妒把好人阻挡。“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烦闷苦恼,我深深地惆怅啊,独有我在此时遭受穷困命运多舛。“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终古”,满怀衷情无可抒发啊,我怎能终身忍受这样的苦况!《离骚》就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抒情而创作的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三国志》是陈寿在蜀国灭亡后的十七年(31岁),他复出为官,至晋平阳令期间(时年48岁)才开始写的,从中看出,以分别记述魏、蜀、吴历史的《三国志》,是在结束三国历史、无三国朝政把持的背景下写成的。有据史学人士称,写作时,陈寿牢记父亲在失街亭后所处困刑(削发)之辱的满腔义愤,对自己所受的恩怨还未消除,因此,这本书作为家书写的,起先是非公开的私人修史之作,同时,也是他理想抱负的实现之作

无数贤达最终成功的事实证明,逆境只能一时阻滞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步伐,却不能中断他们为实现抱负的理想与决心。他们将深藏于心底的郁怨之气诉诸笔端,变成锋利的文字,汇聚成一篇篇宏文巨著,让后人在他们的遗作中窥探历史真相,以他们为榜样,为实现各自的抱负而不懈努力。

他们在逆境中获得的写作成果,是对中华历史作出的伟大贡献,他们的巨著千古不朽。

文人贤达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史书,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使书写在史书中的文字活起来、用起来,影响着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社会,乃至今日,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用心血和智慧凝聚成的的著作,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描绘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是后人领悟与运用的源泉,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领域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都能从中找到可供引证的根据与答案。他们记录的很多生动事例,所形成的历史典故,是我们课堂教学、文学创作、撰写文案,引证据典、增强说服力的最好资料,《离骚》、《诸葛亮传》等节选还被列入中学课本。史书记录的很多战例所形成的军事思想与战法,对我们研究军事理论、战略战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他们记录的王朝更替过程所形成的历史教训,是各级为政者治国理政引以为训的真实教材。

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撰写的著作,如同延续历史的“接力棒”,一部接着一部,一代接着一代,一朝连着一朝地接续下来,形成我国整个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写作基础上,用十三四年写成的《史记》一百三十篇,记载着四千个不同时代的风流人物,是我们研究考察我国先前三千年漫长历史的范本,凡有论著者,无不想到《史记》中的经典论证。屈原在流放江南十六年间,在忧愁幽思中写成的《离骚》等著作,他那深厚的爱国热情,坚持理想、追求真理,以及面对现实大胆批评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千古传颂。陈寿的天命之作,直言写《蜀书》,填补了之前的空白,严格考证各家之长撰写的《三国志》,可与《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在汉典古籍中,被史学界列为二十六种官修的正史加以流传

总之,  逆境文人所创立的著作,是先贤给后人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极大地充蕴着我国的历史宝库,我们应该充分尊重,认真学习,继承利用他们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的宏文巨著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