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的“哲学绕口令”

(2022-01-16 10:42:11)
标签:

庄子

老子

先天地生

宇宙

时间

分类: 思径通幽

          庄子的“哲学绕口令”

                       刘在平

庄子的《庄子·齐物论》中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庄子的“哲学绕口令”

这段话,有点像绕口令,但却充满了哲学意味,被称作“哲学绕口令”。大概意思是:

宇宙万物有开始,有未曾开始的开始,又有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是有“有”的,也是有“无”的,有未曾开始有“有”的“无”,又有未曾的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

看起来,绕来绕去,纠缠有和无,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境界十分高远、眼界非常开阔的究极思维。

这样的究极思维,是一种宇宙起源论的思维,在追究人们难以认知的宇宙起源,或宇宙生成。宇宙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正如《三苍》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中国古代先哲,既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观测手段,也没有依仗神话和类比,而是尽可能地用哲学思辨来探究宇宙,虽然很难排除一定的直观因素,但基本指出了宇为空间,宙为时间,包含万事万物的时间空间构成宇宙。

如果宇宙有边缘的话,那么边缘之外又是什么?时间如果有起点的话,那么这个起点之前是什么?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学说又一位陈述、阐发、发展的思想家。上面的一段话,就体现了对于老子“先天地生”“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和时间论的进一步思考。

老子的宇宙观,已经远远超出了直观思维。从他的“先天地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而又玄”等提法中,我们看到他显然已经超越了“盖天说”“四方上下”“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等等朴素直观的想象见解。如果横向比较一下,世界上古典文化中也都有关于宇宙的观察与思考,比如古埃及人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古希腊有人说无数巨大的支柱支撑着大地;古印度人更具想象力,认为大地是驮在大象背上的。到了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到了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了不起的心说”。直到17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牛顿,以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为后来科学的宇宙论奠定了基础。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而且观测和研究的手段不断更新,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深邃。中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共工怒撞不周山而撞断天柱”等神话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世说。直到18世纪,尤其是在19世纪,宇宙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哈雷望远镜使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更为深入。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1916年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对于牛顿的时空观是一次重大改造和超越,更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对于现代宇宙科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之后,宇宙膨胀理论、宇宙大爆炸模型,使关于宇宙起源的认知初步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

但是,探索宇宙的进程,总体上来说还是刚刚开始,宇宙充满无限的神秘,不仅仅在于其难以想象的浩瀚和无数难以解释、难以揭示的魔幻奇观,而且在于严峻挑战人类认知能力的佯谬,例如光度佯谬、引力佯谬、热死佯谬。暗物质、暗能量究竟是什么?时间究竟是物质存在还是人类主观产生的“内时间意识”?

从哲学上来说,康德曾经总结出著名的“四大悖论”,或者说是“二律背反”,其中第一个就是: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就空间来说,也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上没有界限;就时间和空间双方面来说,它都是无限的。”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已经有了深入发展的宇宙科学,人们依然可以“哲学地”追问: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未来是什么?》的科学报告摘要,其中讲到:“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讲,什么都没有,连时间、空间都没有”。

如果我们读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不仅是对于上述科学报告的“回应”,而且还是一种追问。

著名的宇宙科学家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根据1929年埃德温·哈勃的观测结果而推断的科学理论。哈勃的观测表明,往任何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在急速地远离我们,也就是宇宙正在膨胀。著名的宇宙科学家霍金说过“如果在此时刻(指宇宙大爆炸——本书作者注)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他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也就是说,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诞生之前,在那既无时间也无空间的“前宇宙状态”中,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可观测的结果,对后来的、以至于现在的一切都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不理会。

老子大概不会同意霍金的观点,因为在老子看来,宇宙时间开端之前是“寂兮廖兮”,是一种“无”。但正是这个“无”,在哲学上依然有“意义”。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是说在宇宙形成之前(比如密度无限大、尺度无限小以及形成这种无穷密集之前)道的运行已然发挥作用,宇宙大爆炸本身,也就是宇宙诞生、宇宙时间开端本身,即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的作用的产物。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明确地断定宇宙是有开端的“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但开端之前,虽然一无所有,但那是酝酿了“有”的“无”:“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如果前宇宙状态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那么老子的“有生于无”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开天辟地”之前毫无意义,那么探索“无中生有”的功能与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况,我们由于没有任何可以观测的对象和结果,有针对什么、依据什么去探索呢?

今天,宇宙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人类认知和行为范围的极大扩展,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任务,是观测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系统,并不断寻找“外星人”或外星生命;空间红外望远镜、干涉望远镜、地外行星搜寻者、康普顿太空望远镜、X射线太空望远镜、3D打印太空望远镜等。“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已经成为真正的星际空间探测器。

仅仅是阿波罗登月计划,就为我们日常生活需要带来许多非常实用的科技成果,包括广泛使用的水净化设备、消防员必备的呼吸系统、耐火耐热的聚合物织物、在医疗和真空清洁领域大有可为的无绳设备、用于速食食品保护的冷冻干燥术、电脑X光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扫描成像术(MRI、减震舒适的运动员跑鞋、用于急救装备与各种隔热的金属聚酯薄膜材料、无线电动工具、太空服,等等等等。人类就是这样,探索“玄而又玄”、神秘莫测的宇宙太空,却“无意插柳柳成荫”地在使用层面有了极为丰富的收获,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无中生有”“有生于无”呢?

虽然我们这里列举了探索太空的“实际功效”,但意思是说,人类永远需要探索宇宙万事万物另一种“实在”——哲学上的实在。

爱因斯坦说过:“凡是涉及实在的数学定律都是不确定的,凡是确定的定律都不涉及实在。”看来,在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那里,他们所理解的“实在”,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隐藏在“虚幻”之中的实在,而这样的实在,是更为本质的、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实实在在。

有人说,科学前进一步,哲学退后一步。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偏见。历史证明,科学前进一步,哲学提升一步,科学与哲学的互动,折射了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互动。老子所说的玄览而知,就是哲学的形而上思维。科学的、实证的、逻辑的思维需要不断深入,而形而上思维也决不应退出人类思维。形而上与形而下,同为人类探寻未知的思维路径,两者可以互补互动,但决不可以互相替代。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是一种哲学思辨上的终极追寻。自然系统的本质实在,只有能够“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才是有机的、功能的、作用性的实在。所以老子肯定了宇宙生成之前的“寂兮廖兮”,肯定了现象界一切具体存在的“前存在”状态,就是要强调作为道的实在,是一种超越具体现象界存在的确切实在。

再来看看庄子的另一段“哲学绕口令”“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无,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思是:产生没有可以看到的出处,消逝没有明确的标志有存在却没有确切的处所,有成长却见不到具体的始末有所产生却没有具体出处即是实在。实在而看不见确切的处所,是无边际的空间。有成长却没有具体的始末,是极限的时间。存在生,存在死,存在产生,存在消亡。无形无状的生死存亡就是自然的玄妙之门而这样的天门是无。万物产生于无。有不可能为无必产生于无有,无有就是一切皆无。——这是一种对于前宇宙状态的“时间追问”。

一切探索未知、探索宇宙、探索未来、探索宏观、探索微观、探索未来总之探索未知的思维都是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实用功效是从这样的探索中“带出来”的,而且终极探索将永远在激励着人类,引导着人类,启发着人类。

黑格尔: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庄子的“哲学绕口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