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子道家宇宙先天地生有始也者 |
分类: 思径通幽 |
“先天地生”:老子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老子的道家哲学是一种以宏观视角为出发点的宇宙哲学,是一种以终极宏观系统为视野而探寻真理的哲学。所以,老子、也包括后来的庄子的言论中,有丰富的宇宙论的内容,形成了道家哲学整体论、“宏大叙事”的特色。
《三苍》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虽然这样的说法中还有直观因素,但基本指出了宇为空间,宙为时间,包含万事万物的时间空间构成宇宙。但是,老子的宇宙观,更加抽象。从他的“先天地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而又玄”等提法中,我们看到他显然已经超越了“四方上下”、“天地万物”、“古往今来”这样的直观想象,而是充分达到了形而上的思辨高度。在老子看来,宇宙与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个“自然——宇宙”终极宏观系统。而他的关于宇宙生成的论述,生动体现了这种超然的、思辨的宇宙观。
于是,老子的空间观,超越了四方上下,其时间观也超越了古往今来,但他显然更侧重于时间。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都是从时间上来论道的。
康德在1871年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大二律背反,即四个相互矛盾的命题。其中第一个就是关于宇宙有没有开端的。正题是:“世界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就空间来说,也是有限的。”反题是“世界在时间上没有起点,在空间上没有界限;就时间和空间双方面来说,它都是无限的。”宇宙开端或时间起点的问题,的确是长期困惑了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人们未“经验”到的问题。但是,老子却毫不犹豫、十分明确地断定:“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即宇宙是有开端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是,在老子那里,宇宙时间的开端,显然不是对于前宇宙时间的否定,老子进一步提出:“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其中,“寂兮寥兮”,即是没有发生时间、空间的“宇宙前状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未来是什么?》的科学报告摘要,其中讲到:“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讲,什么都没有,连时间、空间都没有”。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根据1929年埃德温·哈勃的观测结果而推断的科学理论。哈勃的观测表明,往任何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在急速地远离我们,也就是宇宙正在膨胀。著名的宇宙科学家霍金认为,“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侯宇宙的密度无限大。……哈勃的观测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个开端。”2500年前老子关于宇宙有开端的思想,与“时间在宇宙大爆炸时有一个开端”的观点是吻合的。但是,仔细品味老子的话,我们发现,如果老子再世,他可能与霍金教授有一场不大不小的“辩论”。老子大概不会同意霍金这样的观点“如果在此时刻(指宇宙大爆炸——本书作者注)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他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可是,老子的哲学思辨显然跨越了、穿透了“此时刻”。在老子看来,宇宙时间开端之前是“寂兮廖兮”,或许这可以称作“前宇宙时间”——尽管这是人类无法认知和把握的“时间”,或许这就是霍金所说的“没有可观测的后果”,而在种哲学思辨上是一种“无”。但正是这个“无”,在哲学上依然有“意义”。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是说在宇宙形成之前(比如密度无限大、尺度无限小以及形成这种无穷密集之前),道的运行已然发挥作用,宇宙大爆炸本身,也就是宇宙诞生、宇宙时间开端本身,即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的作用的产物。这真是一种彻底的“唯道主义”。在老子看来,宇宙系统,是一种自然系统,自然,更加抽象,是对宇宙的一种思辨的超越,是一种抽象的终极宏大。所以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今天讲自然,包括宇宙。但老子的“自然”,不仅如此,更是一个抽象的动词,意思是:自而然之,自然而然。我们可以否定宇宙大爆炸理论,事实上的确有许多人在质疑它。我们也可以对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宇宙起源的猜测或科学论断表示质疑。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宇宙的确产生了,无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具体机制在“开天辟地”,但这种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为设计与创造的功能作用本身,却是无法否定的。而这就是道!道就是蕴含于、运行于、作用于自然而然中的、说不清道不明、难以具体清晰把握却又可玄览而知的机制与功能。
这样的玄览而知,就是哲学的形而上思维。只要科学的、实证的、逻辑的思维一天没有将自然而然作用机制清楚揭示,形而上思维就一天不能、不应退出人类思维。形而上与形而下,同为人类探寻未知的思维路径,两者可以互补互动,但决不可以互相替代。正如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格言所说:“凡是涉及实在的数学定律都是不确定的,凡是确定的定律都不涉及实在。”
进入道家关于有与无的辩证思考,对于理解道家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思想更为有益。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是一种哲学思辨上的终极追寻。自然系统的本质实在,只有能够“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才是有机的、功能的、作用性的实在。所以老子肯定了宇宙生成之前的“寂兮廖兮”,肯定了现象界一切具体存在的“前存在”状态,就是要强调作为道的实在,是一种超越具体现象界存在的确切实在。彻底归零,方能生一。看看庄子的一段话,对理解这样的哲学思辨有所帮助:“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无,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意思是:产生没有可以看到的出处,消亡逝没有明确的标志。有存在却没有确切的处所,有成长却见不到具体的始末。有所产生却没有具体出处即是实在。实在而看不见确切的处所,是无边际的空间。有成长却没有具体的始末,是无极限的时间。存在生,存在死,存在产生,存在消亡。无形无状的生死存亡,就是自然的玄妙之门。而这样的“天门”,就是无。万物产生于无。有不可能以有为无,必产生于无有,无有就是一切皆无。——这是一种对于前宇宙状态的“时间追问”。
看起来,有与无的确是矛盾的,而且很像是康德所说的逻辑上二律背反的矛盾。但是在道家哲学看来,这却是一种辩证的矛盾。道家哲学认为:有与无的矛盾,统一于自然。自然,无论用如何纯粹的理性,都是人类所无法否认的终极系统,都蕴涵了终极系统中的终极存在。在康德那里,时空所决定的纯粹的先验理性最终无法解决他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因而让渡给实践理性。但是,理性也是“有生于无”,自然所决定的理性,也一定是先验理性和实践理性(经验与体悟)的结合。康德的伟大在于一开始就着眼于空间的立体性、宏观性以及时间的序列性、绵延性所给出的框架性和系统性。然而,自然,才是真正的终极的系统。因为自然中有变化、有生长、有选择、有化合、有功能、有作用,或者借用西方神本论的话语:有“上帝”的和“神性”的实在。所以,当老子的宇宙论断定了宇宙时间开端、世界起源的时候,其宇宙生成论为道家本体论、为道法自然的提供了思想前提。据此,老子宣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其驰名著作《物理学之道》中介绍,物理学新近成果之一的靴袢理论认为:“宇宙中所有的现象都唯一地取决于共有的自洽性,这种自然观显然与东方的宇宙观非常接近。在不可分割的宇宙中,一切事物都互相联系,所以它如果不是自洽的就没有意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自洽性,在很深的程度上触及到“道”,甚至可以说,是“自然神性”的现代、科学哲学版。
道家哲学在有与无的关系上,更看重的、更多强调的是“无”。不仅因为无在有之前,而且有出于无,无是有的前提。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正因为道的作用的存在,所以,有,必然生于无、以无为前提。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也说:“万物出乎无有”;“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还说过:“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这充满了形而上意味的“哲学绕口令”,表明庄子对于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是有所思考的。胡哲敷先生对庄子的话这样解释:“他虽然在‘有始也者’之前,加上未始有始,与未始有夫未始有始的两重境界。在有无也者之前,加上未始有无,与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两重境界。然而他究竟是以‘始’与‘无’作标准的,始与无以前的境界,不过是究极之论,与《老子》首章玄同的境界,与玄之又玄的境界正同。”所以,老庄都强调“有始”,都强调“无”,体现了哲学形而上思维的“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