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压力,你知道多少?
(2013-09-14 17:41:50)
标签:
365心理压力外部压力内部压力潜意识文化 |
分类: 心灵革命 |
关于心理压力,你知道多少?
什么是压力?当然,我们这里指的不是物理学上的压力,而是心理学上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学教科书上,关于压力的定义并不是很统一的,这里需要整合一下、提炼一下。
压力是个体系统外部和内部引起其身心紧张应激状态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根据这样的定义,需要指出的是,通常人们提到压力的时候,实际上往往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引起心理压力的外在因素;第二种情况是指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第三种情况是指“心理压力”,也就是在内外部压力因素作用下引起的身心紧张、应激状态。
但是,要说清楚压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为了更好地应对压力、承受压力、突破压力、超越和战胜压力、转化压力,就需要有意识地面对压力,就需要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压力是怎么回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压力问题已经相当普遍、相当严重,对于许多人来说,心理抗压已经成为一种严峻的“心理战”。压力或全面包围,或步步紧逼,或迂回侧攻,或潜伏干扰……那就需要在“知己知彼”、“掌握敌情”前提下制订战略策略。于是,我们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弄清楚对压力的认知。
第一,良性压力与恶性压力。
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压力,也就是从来不会引起应激的紧张状态,那么就不可能调动潜能,以应对挑战。比如任何人第一次下水游泳,都不可能丝毫没有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是调动神经的需要。如果真的“心如止水”,那就很可能呛水。比如技术水平相当的两位选手进入乒乓球比赛,兴奋度调动程度往往决定开局水平的发挥。而一位象棋高手和一位初学者对弈,会觉得味同嚼蜡而深受折磨。课堂听讲时,一旦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全都是自己学过的、毫无新鲜感,就会迅速进入厌倦。因而,人们需要良性压力,并且应当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适当的“兴奋燃点”,也就是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调动良性压力
但是,一旦压力过度,便成为恶性压力。比如下水游泳时紧张过度就会手脚都不听使唤,该做的动作做不出来,严重影响学习游泳。乒乓球比赛中紧张过度会影响技能的发挥,尤其到了决赛的关键时刻,克服紧张成了制胜的关键。听课时如果高度紧张,越是怕听不懂就越是听不懂。参加演讲大赛,很可能因为紧张而不知所措,出汗、颤抖,甚至脑袋一片空白——搞砸了。
其实,压力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不同的人决不是一样的。有的人承受力很低,很容易陷入恶性压力;有的人久经沙场、举重若轻,轻易不会让恶性压力作祟。也有的人越是压力越是来劲。比如所谓的“人来疯”,越是人多的场合、众人瞩目的“关键的时刻”,越能够“超常发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且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良性恶性压力之间的转换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概括一下:良性压力和恶性压力的区别,在于是否打破了以神经系统为主的身心状态的和谐。同样是紧张、应激状态,但良性压力是身心达到一定兴奋度的、发挥潜力的和谐运行;而恶性压力是身心系统的和谐运行机制被打破或受到压抑,从而影响了潜力的发挥。
第二,外发压力和内生压力。
虽然一个人“赤条条”来到世界上,纯真的心灵并没有受到任何先天负重的影响,因而一切压力都可以归结为“后天”造成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压力的产生全部是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的,区分压力的“外发”与“内生”依然是十分必要的。从哲学上来说,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只要形成精神世界,就构成一个独立的身心系统。这个系统和外在的宇宙系统、社会系统等宏观系统以及家庭、单位、社区等微关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互动的关系,而不可能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考察这一系统构成、要素以及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正是心理学真谛所在。压力肯定是内部与外部作用交织的结果,但是从“压力源”的角度来看,我们无可否认每个人身心系统本身可以“产生”压力的问题。也就是在互动关系中,内部因素作为压力形成的基本原因、始发因素、“滋生”作用的问题。
外部压力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压力、社会压力、人际环境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竞争压力(市场竞争、职场竞争、考试、竞赛等等)。外部压力我们在后面将展开探讨。而内部压力主要是:
1. 潜意识当中形成的某种压力。
2. 欲望和需要不当而造成的压力。比如在收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对挣大钱的渴望会令人时刻处于一种紧张亢奋、甚至焦躁不安的状态中。比如有的人过分追求完美,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或受到某种干扰就会陷入自责、自罪的郁闷中。
3. 思维方式或观念造成的压力。比如对于周围人们长期处于一种负面的、否定性的评价而不能自拔;对于自己的能力或前途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而忧心忡忡。
4. 生理性疾病造成的压力。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对比性试验,确知自己患有某种生理性疾病的人,更容易产生压力。一次感冒、一次外伤等等,都会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大大降低。
5. 心理问题造成的压力。比如敏感、猜忌、担忧、委屈、沮丧等等。负面情绪的不到有效宣泄,就会形成心理压力。
大量的压力是内外结合、“内外交困”、“里应外合”的产物。比如本来身体有病自己并不知道,一旦知道了会产生很大压力;比如对突然发生的情况变化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很容易造成压力;比如在十分疲劳、心力交瘁的情况下发现工作难度比预料的要大得多;比如本来就不牢固的恋爱关系,又冒出一个很有威胁力的情敌;比如在职场竞争中本来就因没有获胜的把握而揪心,突然得知对手原来颇有背景,“起跑线”本身就不公平……尽管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会将人的心态搅得碎片翻飞、光怪陆离,但是无论是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还是自我心理调控,对于造成压力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分析,或曰“心理归因”依然是必要的。理性认知本身,就具有化解和减缓压力的功能,而且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是突破压力、摆脱压力的重要前提。
第三,短期压力与长期压力
前面讲良性与恶性压力的时候,所举的例子都是短期压力。虽然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压力,都有良性和恶性压力的问题,但弄清什么是短期压力、什么是长期压力及其不同的特征,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一般成年人心理状态“动力定型”的形成周期,有心理学家提出“15天”来划分短期与长期压力。必须指出,一方面,这种时间概念的提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它仅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分清压力的短期与长期,不光是个时间问题。一次难度很大的考试,从准备到获得成绩,可能延续一两个月,堪称长期压力。但是如果一名应试者早就调整好心态,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信心百倍地备考,甚至身心系统比平时还要好,就不能说他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承受着压力。一次高难度的面试半天就结束了,但应试者不满意自己的表现而郁郁寡欢了很久,远远超过了15天,也不能说他承受了短期压力。这种视角,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压力时间长短的问题,从实际心态来考察的。也就是说,短期还是长期,是针对“心理压力”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外部压力而言的。
但是,我们还必须转换视角。比如一个人虽然摆脱了具体的、一次性压力,但是依然处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压力之下,那他就是承受着长期压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也就是说,必须注重“宏观的”长期压力问题,而这样的长期压力,往往指的是外部压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压力围”问题。
从时间长短的角度来考察压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长期压力,即使是良性压力,也十分容易转化为恶性压力。因为长期的紧张状态即使是良性的,也会因人的身心系统的失调而发生变化。因此,对抗长期压力所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心理承受力问题,而是人格结构更为深层的、复杂的问题,是转化、超越和升华的问题。同时,从心理调整的角度来说,既然我们认清了短期与长期的区别,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切割”而完成对于长期压力的“化整为零”的问题。这有点像军事上的“外线作战中的内线作战”、“被动作战中的主动作战”、“防御作战中的进攻作战”。比如,一定要有从生活方式和环境上的短期改变,生活需要假期,生命需要郊外。当然,还有很多,是本书后面所展开论述的内容。
第四,显现压力与潜隐压力
这样的划分,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潜意识问题。所谓的显现压力,就是我们容易觉察到的压力;而潜隐压力是觉察不到,或不易觉察的压力。
既然压力通过引起身心的紧张、应激而发挥作用,那么压根儿没觉察到,又怎么会成为压力呢?事实上,无论各种内外压力源,还是人们内心的紧张,都可能是觉察不到的。也就是说,都可能是潜意识当中所发生、所运行、并实际发挥作用的。这也正是潜隐压力的“欺骗性”和危害性所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某“成功”人士不仅春风得意、意满志酬,而且深受艳羡、掌声四起,但就在连他自己都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承受了巨大压力,甚至有一天突然由于难以承受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生理或精神的病变。或者,某“潇洒”人士看起来无所事事,胸无大志,休闲娱乐,在别人眼里很“潇洒”,自己也觉得轻松自在,可这种状态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无意义”、“不受关注”的压力,潜在而隐蔽地伤害着他的精神世界。
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蕴含了这样的揭示:只有一次的个体生命,在社会潮流的挟裹之下往往在“被选择”中获取了安全、顺利、成就等等,但是这样的选择本身就包括了媚俗或对于本真自我的叛逆。严重的心理冲突很可能像潜行的地火一样,而不知不觉之中压抑或扭曲了灵魂。或者,在貌似没有任何追求的平静之中却时刻会朦胧地经受潜意识的谴责。即使是有所追求并且有所收获的情况下,也可能被种种暗示所提醒:原来你所追求的价值毫无价值。一种新的价值意识的苏醒往往会导致非常深痛的内心冲突,哪怕意识层面已经完成了“转轨”,也很可能遮掩着强烈冲突潜隐地延伸。种种空气一般难以觉察的“轻”,却可能是无法承受的压力。
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相当复杂的现象,所以压力问题,没那么简单。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良性互动,是心理修养一个十分艰涩、但又十分重要的课题。个体人格和集体人格之间,包括了荣格所说的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也在无形中产生潜隐压力。其实,就在个体潜意识本身,因冲突而导致的压力就值得严密关注。潜意识是比人们的想象大得多的肥田沃土,其自我调整演化的功能也是巨大的、超乎想象的。但是,由于她经常受到意识的干扰,所以这块广阔的肥田沃土上本应该桃李茂盛,却经常难免杂草丛生,本应该硕果累累,却经常难免败絮苦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