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感悟
(2014-07-13 16:23:4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话讲了种种道相。大成为何若缺?大盈为何若冲?大直为何若屈?大辩为何若讷?我思索了一段时间,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一知半解。有天早上去菜市场买丝瓜回来,突然有了体会。一般大棚里的丝瓜长得又粗又长,很标致,看上去真得是条好丝瓜,但是吃起来真得不好吃。那露天长得丝瓜呢?又短又弯弯曲曲,一节细一节粗,看上去真得卖相不好,但是吃起来就是好吃,就是真正的丝瓜味道。真正得道的事物表面看上去有缺陷,但是却无伤大雅,不伤害它的品质。往往真正的充盈不是一眼看上去的扑出来的样子,而是绵延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于大直若屈,联系一下生活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往往我们达成一件事情,在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屈,这个屈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有时候我们要等待时机,我们要包容不同观点,不同意见,我们要放下自己的执着。有时候屈越大,达成的直越大。这个直是道体,这个屈是道用。这个世界所有的直都是屈成就的。如果以直用直,这个直不会大。大巧若拙,这个大巧是指不以巧为巧,自然而然,不费心机,不造作。拙是指不造作,不用心机。大巧若拙讲的是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境界,不用心机,不用智巧,至拙之处有至巧之妙。我们老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算是大巧若拙的一种表达。大巧若拙其实是一个道相。仔细观察我们自然界万事万物,形态各异,禀赋各异,姿态万千,这都是无为之作。正是这无为之作带给这个世界勃勃生机。万事万物只有得其气,才会显其神,都需安住在自己本位上,才可以显出自身功用来。看似毫无机巧,其实是大机巧,因为它合于自然,合于道。只有合于道的事物才可以恒久长存。大辩若讷,真正擅长辩论的人总是寥寥数语就把问题说透了,言辞朴实,用词节俭。看上去好像一点儿也不擅长辩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人伶牙俐齿,巧言令色,看似机智无穷,辩才无碍。但是仔细深思,有些时候让人是口服心不服,因为没有站在道的立足点。如果人真的站在道的立足点讲话,自然言语谨慎,言简意赅。而恰恰这样的话能让人心服口服。躁胜寒,静胜热。这是我们都有的常识。但仔细深思,这还只是在胜负的层面上,只要有胜负之偏,成者必败,盈者必亏,直者必折,巧者必劳,辩者必穷。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容易走偏,不得其正。这个正应该是道。如何得其正,得其道,应该在清净中去求。得正的体现便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