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往往听上去不是那么好听,好听的话往往是虚假不实的。这使人想到了俗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甜言蜜语的背后往往是陷阱。因为甜言蜜语必是人出于私欲,对人有所求,所以话语往往并不真实可信。真正知道的人不会显得很广博,因为广博意味着无法深入事情真相,无法在真知上下功夫,看似博的背后流于表面。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如果人能在特定细分的领域好好钻研其实应该完全可以得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是贪多浮躁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彻悟少则得,多则惑。下面又谈到圣人不积。圣人不积的到底是什么?是钱财,是真知?我想凡是有利于众生的,圣人都可以不积。圣人为何可以如此豁达大度?因为圣人深知无论积还是不积,最终都是回归社会。积的过程只是不断累积自己贪欲,自己有为的过程,因为真正的积只有在给予人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越来越多。用真实的体会打个比方,比如你懂了这个道理,你把这个道理讲给了别人听

标签:

佛学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在我们的认识里,能够有人主动出来和解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已经是个大善人了,怎么觉得还不够善呢?原来即使人与人之间表面的怨恨摩擦消除了,但是彼此的心结却未解开,治标不治本。那么怎么才算是真正的善呢?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是讲古代借债有一份契约,一分为二,债主执左契,还债人执右契。一般债主会拿着左契去逼还债人偿还债务,但是圣人却是等待还债人主动拿契约来还债,而不去责怪对方。徹是指车轮所压的两道沟也。造车者在家打车要合外徹。有德的人会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无德的人却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打造的轮子合于外徹。司徹是有为之事,还是私欲之心,并不能感化于人;而司契是无为而民自化之举,能深得人心。天道不会厚此薄彼,无亲疏贵贱之分,常常眷顾善人。这是因为善人的无为之举暗合天道,天地化育万物,却从不自恃其能,自显其才。凡是与天地相应的人事物,才可以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发展。

 

 

 


 

标签:

佛学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普天之下最柔弱最具生命力的莫过于水,水滴石穿,这是很好的例证。石头在我们看来是攻坚强者但是对于水却也无可奈何,无法战胜。至柔之物必是至强之物,因为只有柔弱的事物才具有真正旺盛的生命力,而旺盛的生命力本身就是强的表现。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做不到让自己处于柔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很容易私欲泛滥,很容易深陷功名利禄,就怕自己被别人瞧不起,看不上,不甘于人后,这是上进心呢还是个人私欲作祟,需明辨之。因此圣人说勇于担当国家屈辱之事的人,才是可以一统江山的人;敢于在国家遭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才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人。这话听上去好像说反话一样。按照我们的普通认识,社稷主,天下王必是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之人,为何却是承受国家屈辱,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人?前者是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之上,后者是先人后己,愿意把自己置之度外的人,这是符合天道的圣人。而唯有托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本章用张弓来比喻天道。当弓张得过高时无法瞄准目标,因此要把弓压低一些;当弓张得过低时也无法接近目标,因此要把弓抬高一些。把弓举得过高者比喻有余者,把弓举得过低者比喻不足者。大自然的规律是有余者要自损,不足者要补足,以保持平的状态。而世间百态却不是这样的,都是不足会变的更不足,有余会变的更有余。在这世间谁能把自己的有余的奉献出来留给天下不足的人?只有有道之人才会这样做。因此圣人做了很多却不自恃其功,明明立了大功,却不以功劳自处,自显其能。能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明白只有不让自己私欲泛滥,不让自己过于重视身外之物,才可以与天道相应,才是贤于贵生。

标签:

佛学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观察这个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是在诉说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客观规律。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阳气充沛,身体柔软,气血充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血渐渐衰弱的时候,人就开始形容枯槁,脸色发黄,皱纹增多,弯腰驼背,走路缓慢不轻快,阳气衰弱,身体四肢越来越僵硬。看看花草树木也是一样的道理,凡是有生机的花草树木,都是迎风摇摆,绿油油的;但是渐渐枯死的话,就会发黄易折断。凡是事物显示坚强的话,其实离灭亡就不远了;凡是事物显示柔弱,其实是生机勃勃的表现。所以我们看到为何士兵们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却反而会失败,因为过强容易自以为是,自矜其能,而忘记虚心,韬光养晦,吸取对方所长以长养自己的本事;木头过于坚硬容易折断,枯槁。强大是事物走向顶点的标志,而物极必返;柔弱是表达事物在成长的状态。人如何使自己保持柔弱,不走向极端,保持能量充沛的生命状态这是很深的学问。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鲜有不伤其手者矣。

 

倘若有人不怕死,那么你用死来威胁他们又有何用?我们觉得如果让人民对死亡心存畏惧,而对犯法的人执行刑罚,那么以后大家就不会犯法了。自古以来,天地间有掌握生杀大权的人来替天行道。这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人一定通晓宇宙之道,是大匠也。倘若有人替代大匠来执掌生杀大权,那很有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因为主观的评判也许无法彻悟天地大道,奖惩不一定如理如法。

这段话提倡的是以德治人,而不是以法治人。以法治理,只是治标不治本。其实天地间自有因果,自有奖惩之道,而非以人为的善恶是非作为评判,如果用人主观的想法来惩治人民,很可能不符合天道,而反受其害。那如何让人民遵纪守法,对死亡心存畏惧呢?只有先让自己的身语意符合天道,慢慢感化周围的人,以礼治之才可以长治久安。

 

 

标签:

佛学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无所顾忌的人则祸害不断,勇于谨小甚微的人则稳妥存活。这两者处世方式有的得利有的受害。自然环境所厌恶的是哪种?谁又知道是什么缘故?圣人处世也是谨小慎微,充分地审慎犹豫。天地之道,不善于争夺却常常获胜,不需要能言善辩却能得到响应,不需要号召大家,人们却能共赴其事,坦荡磊落却善于谋事。天网广大无比,虽然看不见,却没有一件事情从天网中疏漏。天网是指宇宙大道。得道而行的人自然可以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标签:

佛学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这句话是讲老百姓不被动被权威所威慑,而是折服于宇宙大道。大威是指宇宙本源的大道。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为自己的居所感到狭小,不对生命感到厌倦,烦躁。只有老百姓积极主动地乐于生活,才是对生活真正的不厌倦。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因此圣人安于找到宇宙大道,认清本源,而不是好表现,真正的爱自己,是敝帚自珍而不是自以为贵。因此圣人是去掉自见,自贵,保持自知,自爱。

 



 

标签:

佛学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段话在讲什么呢?谦虚,不敢为天下先的妙用。不敢为天下先是吾宝之一。为何用兵要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呢?为主和进寸其实都是显露,好比事物的阳面,我们常有体会在太阳光下的事物容易被人认识,而在暗处的事物不容易被观察和认识。对用兵而言,只有充分观察和认识对方才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才可以取得胜利。在为客,退尺的状态下,行让别人看不到行,攘让别人看不到在用臂挡,所执的好像没有兵器,也没有千军万马,因此不会树敌,不会耗散精气神,会长养自己。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所有骄傲自满,不懂得谦虚长养自己的人都会带来祸害,因为轻视敌人,骄傲自满会偏离正道,陷入我执,等到时机成熟就会引祸上身。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因此两军对垒,谦虚,不敢为天下先的那方往往会取得胜利,就因为懂得谦虚自处,韬光养晦。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段话有些地方体会得不够深刻。善为士者不武,武是用己之力,在用力的同时也在消耗自己,也在暴露自己,也容易让对方有机可乘。善战者不怒,发怒容易让对方找到弱点,而导致失败,所以喜怒不行于色,更能客观地看待事物,把握全局。善胜敌者不与,与是显露。善于胜利的人总是思维精深,不轻易表露,以免对方掌握。善用人者为之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杰出的管理人才都是去高就下,非常尊重下属,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才能博采众长,顺应大家的想法,做好管理工作。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前面谈到的武,怒,与,以及为之上都是不同形式的争,都是有为的表现。只有安于不争,才可以在不争中让对方多多表现,才可以学习并发挥对方的长处,最终来成就自己。不争之德合于天地之道,是古之圣贤的至极之理。回想过往的人生经历,都是急于表现自己,锋芒毕露而不是隐藏自己,韬光养晦,让自己厚积薄发。回想20多岁的我急于表现自己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