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具体运用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这两种分析方法相对应的哲学基础是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而逐渐明朗的。 它们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对社会发展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认为,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只能依据该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并且执着于社会生活的个体性和解释的个体原则;整体主义则强调社会科学只能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和解释社会生活,笃守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和解释的整体原则。
个体主义的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哲学的原子论。从方法论来说,个体主义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将个体作为分析和观察问题的基本视角。方法论个体主义对包括经济现象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的解释,反映了“个体第一性,社会第二性”的思想。
整体主义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为先导的,并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而进一步扩大方法论的影响。整体是方法论整体主义对包括经济现象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解释的出发点是,整体优先于个体,社会优先于个人。对整体的这种偏好是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共同特征。
由是观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对立的实质是围绕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的相互关系展开的,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一,社会整体是否具有独特的、不可分解的整体性质?这是两种方法论对立的本体论基础;其二,对社会整体性质的把握是否依赖于对个体的解释?这是两种方法论对立的认识论基础。
在西方经济学流派中,主流经济学多崇尚方法论个体主义 ;非主流学派多推崇方法论整体主义。
二、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方法论分歧
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古典经济学,通过对经济人的个量分析奠定了古典经济学个人利己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研究纲领之上,把“经济人”的内涵扩展到“理性经济人”。从方法论角度看,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位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牛顿机械主义和还原论、均衡论方法之上的,它们都以个体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运用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为主要工具。
奥地利学派更是把“经济人”抽象为“极端”个人主义,关注行动动机、主观主义等构成行为理论的经济学核心要素,把经济研究根本点放在孤立的个人愿望以及满足条件上。
经过“贝克尔革命”、新经济运动以及卢卡斯和萨金特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修改了“经济人”模式中的“标准理性选择”和“完全信息”假定,增加了约束“经济人”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维度涵义,但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依然未变,强调个人选择是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框架的本质。
经济学总量分析的哲学基础是整体主义原则,这一原则具有三层涵义:第一,社会经济的整体大于个体经济的简单加总;第二,社会经济显著影响和制约其间部分的行为;第三,个体行为应该从整体社会系统的宏观法则以及个体在整体中的作用演绎而来。德国的历史学派、美国的制度学派和瑞典学派,都认同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具有独特的不可分解的性质,只有把握群体行为规则,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社区规范等才能解释其间的个体行为模式。
德国历史学派率先对“经济人”假设提出质疑,提倡自己的分析范式,即“历史的方法”,强调总体考察或综合考察,即一种总量分析的方法。19世纪70年代之后,新历史学派崛起,整体上仍坚持经济研究的总量分析,以历史和统计为基础做出归纳,辅之以演绎的推导。
制度经济学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延续,强调与演进关联的整体方法,并认为研究重心应当从对个人利益的选择转移到社会整体的选择上。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诺斯的“制度供求论”突出了经济与社会、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出新制度经济学坚持制度方法和新古典理论的整和。新制度经济学演进的方法也是同整体主义方法论相联系的。瑞典学派是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的典范,开创了宏观动态经济理论的先河。
三、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方法论融合
在哲学的思辨历程中,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义都无法完全驳倒对方,不得不在相互攻讦的同时悄然向对方靠近了一步。
例如,波普尔尽管再三指责整体主义,但又承认“整体”另有含义
。他意识到孤立地看待个体的困难,向整体主义滑了一步。提出,“个体主义”方法并不妨碍我们承认每一个人都与其他所有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整体主义也在悄然向个体主义靠近。例如,高喊“个体是不存在的”口号的极端整体主义者涂尔干,后来也不无退让地承认,当道德规范继续独立于个体而存在时,只有在转变为个体的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行为。
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义的潜在合流倾向,已为相当一部分西方社会科学家所意识。当代美国学者阿兰·莱恩指出:从根本上说,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之间的争论,不过是关于原则上应该研究其整体还是研究其部分的争论,而它们实际上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