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

(2014-06-16 09:41:46)
标签:

房产

                    引 言   
    从宏微观经济学的划分标准入手,我们可以引出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概念。因为个量和总量分析是宏微观经济学划分的界定基础,所以,归纳总结这两种定量分析手段各自的发展,就能追溯宏微观经济学不同的历史沿革过程。从经济学方法论来看,这种历史沿革最终构建了个体主义→个量分析→微观经济学与整体主义→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二分法的框架。同时,从经济学说史来看,个量和总量之间存在争论与整合,既反映了经济学各种代表性流派的分歧和融合;也显示了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现代范式各自形成之轨迹。我们之所以重视范式而舍弃很多具体方法的阐述(如边际方法和部门经济方法),是因为前者的重要性远甚于后者,只有熟练运用最优化理论(如宏观中更多的是最优控制理论和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和博弈论的学者,才能真正把握经济学发展的未来。
    一、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界定及其意义
    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手段,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能运用具体的定量方法精细客观地描述经济对象,并且在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工具上具有相同之处。然而,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作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造就了西方经济学宏微观分立演进的学科体系。
    其实,划分宏微观的依据不是它们的研究内容,而是两者的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总量分析。也就是说,无论所要研究的经济体能够覆盖的地理范围有多大,只要是采用了经济变量单项数值决定的方法,就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即使是在讨论一个厂商的经济行为时,采用的是平均价格水平等总量分析工具,也要归属于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开创了总量分析,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才有宏微观之分。suiran历史上先有微观经济学,后有宏观经济学;但实际上先有宏观经济学概念,后有追认微观经济学之说。
    、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涵义
    个量分析,又称个体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是以单个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弃舍一些复杂的外在因素,突出经济个体运行的主要特征,研究经济变量单项数值决定的方法。个量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萨缪尔森强调微观经济学个量分析的特征:是关于经济中单个因素——诸如一种产品价格的决定或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行——的分析。”   
    总量分析,又称整体分析或宏观经济分析,是以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经济波动、总消费与总投资、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通胀与失业等作为研究内容。两种涵义的总量:一种是个量的加总,例如国民收入是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之总和;另一种是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类商品与劳务价格的平均值。宏观经济学涉及诸多总量指标,运用整体分析方法,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辨别
    在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都具备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的主要特征,定量分析基本方法一般都适用于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两者在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以及数理经济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等不乏共同之处。 
    不过,个量与总量是相对而言的,如国民收入在一个国家属于总量;而在国际经济范围内则属于个量。
    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之间又有许多不同点。两者关注的经济视角不同: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学更多地关注于个体经济的行为与动机;总量分析或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是关注经济的总体运行,有四个主要内容: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以及国际收支平衡。
        对于一个具有复杂系统的研究对象而言,个量分析虽然是总量分析的基础,但总量并不完全等同于个量的简单相加,这可以通过哲学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必须互为前提,综合利用
    同一个经济变量,在个量分析中可能是内(外)生变量,而在总量分析中可能是外(内)生变量。如国民收入总产量在个量分析中一般是模型的外生变量,由已知条件事先确定,而在总量分析中成为有待模型去解释的内生变量;在总量分析的外生变量中,如产量、就业量和总支出量在各厂商商品和劳务中的分配,在个量分析中成为内生变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