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万松书院(2)

标签:
石林万松书院北宋梁祝相亲杂谈 |
分类: 说说杭州 |
杭州西湖----万松书院(2)
2011年8月底暑期快结束的时候去的万松书院。如今写的时候,一干人看到照片,问:这是哪里呀?告知这是万松书院。问:你到万松书院去干什么,相亲去啦?我晕倒……
自2005年与温馨家庭服务社共同开办“万松书院相亲会”以来,万松书院以公益红娘的姿态,每周六上午为杭州人提供相亲平台,受到越来越多为儿女婚事操心的父母亲的关注和参与,万松书院也由此名声大振,然而也使很多人(主要还是杭州人)只要一提起万松书院,就认为是相亲的地方,却鲜有人知晓这里曾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
离开中轴线顶端的“万世师表”平台,沿着西面向北返回。一路上看到的植物还保持着原生态的长势,水桶般粗的藤蔓横亘在小路上,稍不注意就会撞得你头破血流。
http://s9/middle/7d8330a0gb90a555d51b8&690
http://s3/middle/7d8330a0gb90a55a6cfe2&690
http://s6/middle/7d8330a0gb90a55e3c4e5&690
http://s6/middle/7d8330a0gb90a5642f875&690原生态的植被
万松书院内的石林位于万松书院西,分留月崖、芙蓉岩、圭峰三部分,嶙峋剔透,青苍玉削、姿势各异,清丽敬穆,为万松书院一绝。石林为历代文人所爱,从明代至今,有摩崖题刻二十余处,如“万古嶙峋”、“高大光明”、“日光玉洁”、“天地万物”、“时雨圣化”、“开襟”、“有美”、“登峰”等;诗人们总爱在这里“坐石弄花忘却归”赋诗有百余首。
http://s6/middle/7d8330a0gb90a578f0965&690
在万松书院,历代名士留下的摩崖石刻倍增了此处胜景。有“万古嶙峋”、“高大光明”、“日光玉洁”、“天地万物”、“时雨圣化”、“开襟”、“有美”、“登峰”等。
http://s11/middle/7d8330a0gb90a58e26fda&690
http://s4/middle/7d8330a0gb90a593a60d3&690
http://s14/middle/7d8330a0gb90a5986b06d&690
http://s13/middle/7d8330a0gb90a59d4c80c&690
http://s4/middle/7d8330a0gb90a5a1fcbb3&690
http://s5/middle/7d8330a0gb90a5a6b8004&690
http://s4/middle/7d8330a0gb90a5aac2ad3&690万松书院内的石林
石林中的见湖亭原为万松书院的观景亭,是整个万松书院的最佳观景点,湖中三岛、六桥烟柳、远处纤瘦的保俶塔、近处壮观的雷峰塔,西湖全景尽收眼底。
有诗为证:几处画舫烟雨侵,南闻寒笛北闻琴。一亭识尽西湖秀,万壑松涛响古今。
可惜现在植被保护得太好,在见湖亭里已经看不到西湖的全景了,不过站在这里感受一下也是很不错的。
http://s9/middle/7d8330a0gb90a5dc3e868&690
见湖亭,对面面湖处悬挂乾隆皇帝御题“湖山萃秀”额,可惜没有角度
西面石林中还有一些书院的建筑。
正谊堂是古代书院师生集中学习的课堂。正谊,意为在学习中要发扬国学辨析、辨正的精神。
http://s5/middle/7d8330a0gb90a5fe62474&690
http://s3/middle/7d8330a0gb90a6044d6f2&690
正谊堂
存诚阁,主要用于收藏皇帝御赐、乡绅捐赠典籍之处,原为万松书院藏书楼。存诚,寓意保持诚实、
http://s5/middle/7d8330a0gb90a61cec504&690
存诚阁
毓秀阁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专门用来接待来自各地的访问学者。现毓秀阁为二楼建筑,二楼为接待室,一楼为梁祝书房,展示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刻苦攻读诗书、情感日积月累的情况。墙面用壁画形式表现“梁祝”草桥相会、柳荫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等场景。
http://s10/middle/7d8330a0gb90a62d33279&690
毓秀阁的布局类似江南民居风格的围合小院
http://s2/middle/7d8330a0gb90a63c763f1&690
院子里的池塘种植着水葫芦,一些小鱼在欢快的游动
http://s5/middle/7d8330a0gb90a649d6024&690
毓秀阁全貌。二楼为接待室,一楼为梁祝书房
http://s3/middle/7d8330a0gb90a65916842&690
一楼的梁祝书房展示梁山伯和祝英台当年的故事情节
http://s13/middle/7d8330a0gb90a6657366c&690
梁祝书房的介绍
观音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的场景中有途经观音堂、请观音菩萨作媒的情节。
http://s7/middle/7d8330a0gb90a6ba59056&690
观音堂
可汲亭,原为万松书院观景亭,现为“梁祝”故事中“草桥结拜”的场景。
http://s16/middle/7d8330a0gb90a6c99fe2f&690
可汲亭
浣云池,唐报恩寺旧景。因白居易赋《浣云池》诗而闻名。
《浣云池》:白云本无心,卷舒长自洁。影落一鉴空,可浣不可涅。鸢飞鱼跃间,上下俱澄澈。此意难与言,览之自怡悦。
http://s12/middle/7d8330a0gb90a6d8df66b&690
浣云池
进入万松书院,在如草如荫的草坪边雕塑着对中国书院文化有较大影响的名人塑像和万松书院的山长等,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商辂、王守仁、袁枚、齐召南、金甡等。现将我看到拍下的,按照年份排序介绍如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湖南道州人,后人称濂溪先生,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其“爱莲说”以莲花为意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后人视为坚贞不渝、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象征。
根据资料介绍,他“首修学校以教人”,二程曾是他的学生。他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是一个治学、从政、做人都很严谨的先儒。
http://s13/middle/7d8330a0gb90a6e82491c&690
万松书院内的周敦颐雕像
http://s1/middle/7d8330a0gb90a6fa434c0&690
张载(1021-1077),北宋陕西郿县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长期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关学”。主张“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而新天下之法”。王安石性新法就求助了他的理论。
http://s10/middle/7d8330a0gb90a70d50259&690
万松书院内的张载雕像
http://s11/middle/7d8330a0gb90a7199093a&690
程颢(1032-1085),北宋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北宋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为两兄弟,世称“二程”,其学称“洛学”,主张“知先行后”,是北宋理学奠基者。讲学达30余年。“程门立雪”的典故就表明了它们当时讲学的影响。
http://s7/middle/7d8330a0gb90a728f8376&690
万松书院内的二程(程颢、程颐)雕像
http://s1/middle/7d8330a0gb90a73bf5080&690
朱熹(1130-1200),南宋婺源人,为二程四传弟子,是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视为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著作颇有名。其博览和严谨的学风对后人影响很大。曾在白鹿洞等多处大书院执教。其“白鹿洞书院揭示”被后人视为办学圭臬主张学问在于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学院。
大儒、理学家。道德文章教化后世,为后人所敬仰。人格学问均为人之楷模。
http://s12/middle/7d8330a0gb90a74a0e0cb&690
万松书院内的朱熹雕像
http://s16/middle/7d8330a0gb90a757ceaff&690
商辂(1414-1486),明浙江淳安人,曾连中三元及第,明代270年间,仅他一人。他所居的杭州街坊即因此名为“三元坊”。他为人方正端庄,然处事机变,先后任兵、户、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保。
http://s14/middle/7d8330a0gb90a76f40a6d&690
万松书院内的商辂雕像
http://s14/middle/7d8330a0gb90a77ddde2d&690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提倡“知行合一”,并创立著名的“阳明学说”。晚年曾访问万松书院并亲撰重修碑记。他强调书院要以“明五伦”为教学宗旨的理论,对万松书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http://s7/middle/7d8330a0gb90a78ff5d76&690
万松书院内的王守仁雕像
http://s4/middle/7d8330a0gb90a7a1d0d53&690
金甡(1702-1782),清浙江钱塘人,字雨叔,号海住,乾隆壬戌进士第一,曾官礼部侍郎。1780年始主讲敷文书院。史谓:“直谅诚敬,所陈说必正义法言,诸皇子皇孙皆爱重之。”
作为敷文书院的著名主持讲席,他生平“廉检方正,处事无巨细,井井有法度”。
http://s6/middle/7d8330a0gb90a7b0690b5&690
万松书院内的金甡雕像
http://s10/middle/7d8330a0gb90a7c054e49&690
袁枚(1716-1797),清浙江钱塘人,清代之江南才子,生长于杭州,曾在万松书院读书受业。中年辞官后到江宁小仓山筑随园卜居,故又称随园老人。诗主张“性灵说”,“江山亦要伟人扶”即其诗句。尝言:“古有史而无经”、“予于经学,少信多疑。”实即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