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西湖----万松书院(1)

(2012-02-16 12:49:51)
标签:

孔子

太和

万松书院

牌坊

大成殿

分类: 说说杭州

杭州西湖----万松书院(1)

 

http://s13/middle/7d8330a0gb8f7db9b63dc&690

http://s6/middle/7d8330a0g78e596009325&690

http://s13/middle/7d8330a0gb8f7dc5ce7cc&690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据史料记载,万松岭上原为报恩寺,修建于唐贞元年间,唐时白居易和宋时苏东坡曾是这里的常客,在与寺僧谈禅说理之余都留下了笔墨。

  根据万松书院内的介绍,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宋报恩寺遗址改建,因建在万松岭上所以称万松书院。唐朝诗人白居易用“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句意,来赞美万松岭一带景色。书院地处吴山之间,高明优雅,风景优美,左衿钱塘,右带西湖;万松林立,谡谡作声;俯视城市,万家毕举,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清康熙十年(1671),巡抚范承谟重建,改称太和书院。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赐“浙水敷文”额,更名为敷文书院。

  历史上,它曾以齐备的祭田祭祀、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富的藏书而位居“杭城四大书院”之首(笔者注:另三个书院为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引领明清时期杭州书院教育的发展,曾培育造就了无数历史名人。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此同窗共读三年,美丽的故事更为古老的书院增添无穷的回味。

http://s10/middle/7d8330a0gb8f7de28e719&690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于此介绍

 

  万松书院主入口是一组浮雕。正面展现梁祝同窗三载的场景,左边“拜师”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日课”是教者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http://s11/middle/7d8330a0gb8f7e172bc5a&690
万松书院的主入口前是一组浮雕

 

  从万松书院的主入口拾阶而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万松书院的“品”字型石牌坊。

http://s14/middle/7d8330a0gb8f7e2c75acd&690
远观“品”字型石牌坊

http://s11/middle/7d8330a0gb8f7e3d4daaa&690
近观“品”字型石牌坊

 

  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让人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http://s11/middle/7d8330a0gb8f7e54fe2ca&690
中间石牌坊正面书“万松书院”

http://s15/middle/7d8330a0gb8f7e697f71e&690
中间石牌坊背面书“太和元气”

http://s7/middle/7d8330a0gb8f7e8e68de6&690
东牌坊正面书“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

http://s5/middle/7d8330a0gb8f7ea2fa974&690
68
西牌坊正面书“敷文书院”,背面书“道冠古今”

 

  根据牌坊旁的介绍,“品”字型石牌坊是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重修后的三座石牌坊亦为万松书院的标志性建筑,分别代表了书院的三个历史时期,即万松书院(1498-1671)、太和书院(1670-1715)、敷文书院(1715-1892),同时蕴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寓意。

  主牌坊高9.22米,正面为姜东舒题“万松书院”,背面为马世晓题“太和元气”。东牌坊高7.8米,正面为刘江题“太和书院”,背面为吕迈题“德侔天地”。西牌坊高7.8米,正面为沈定庵题“敷文书院”,背面为林剑丹题“道冠古今”。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是赞颂孔子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博大,孔子的主张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太和元气” 是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

http://s9/middle/7d8330a0gb8f7ebdb38d8&690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于此介绍

 

  “品”字型石牌坊的南侧是泮池。根据介绍,古制学宫都引水辟池,形如半月,称辟池。万松书院初建时规模略如学宫,故设有辟池。

http://s6/middle/7d8330a0gb8f7ecfc2225&690
“品”字型石牌坊的南侧是泮池

http://s6/middle/7d8330a0gb8f7ee941505&690
泮池

http://s5/middle/7d8330a0gb8f7ef665114&690
泮池的介绍牌

 

  “品”字型石牌坊和一进仰圣门、二进明道堂、三进大成殿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品”字型石牌坊一直往上走,前方就可以看到一进仰圣门。

http://s6/middle/7d8330a0gb8f7f0a067a5&690
前方就可以看到一进仰圣门

 

  根据介绍,仰圣门,原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祝遂之书额“高山仰止”,取意于马迁《史记》中对孔子的赞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学子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楹联由王翼奇:宋岭仰弥高,百仞高墙,居仁辅义;杏坛瞻在迩,一堂弘诵,扢雅扬风。

http://s10/middle/7d8330a0gb8f7f192a1b9&690
仰圣门的介绍

 

  要命啊,这个“扢”字不认识,打不出,网上查了半天,都说成语“扬风扢雅”的读音为“yáng fēng bào yǎ”,但输入“bào”就是找不到“扢”字,最后才查到读”。不知道我能不能到万松书院来进修一下啊……

http://s1/middle/7d8330a0gb8f7f37a1550&690

http://s4/middle/7d8330a0g78e5985f5083&690
一进仰圣门

 

  一进仰圣门旁是原杭州市常务副市长、后来担任政协副主席的马时雍卸任后于2002年秋天撰写的“万松书院重建碑记”。

http://s8/middle/7d8330a0gb8f7f499d8e7&690

  为方便有兴趣的朋友了解,我将其记录下来。

  万松书院重建碑记

  钱塘、仁和自古乃重教兴学之地,逾千年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浙江右参政周木于南宋报恩寺旧基创建万松书院。清康乾盛世,书院几经修葺,盛极一时。康熙赐额“浙水敷文”,故易名敷文书院。清末,书院搬至城内,万松岭旧址古迹留存至今。

  万松书院地处湖山之间,树木苍翠,奇石嶙峋。书院在此办学四百余年,以“明五伦”为教育宗旨,弘扬儒家文化,传习理学,祠祀先贤,培养人才。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王阳明、齐召南、秦瀛、袁枚等曾在此讲学或就读,书院一度成为江浙一带最大学府。

  近百年来,世态变迁,书院遗址日渐荒圮。一九九九年春,我等踏青至此,但见断壁残垣、荒草凄凄,倍感惋惜。众曰:此乃杭城尚存唯一书院遗址,时逢盛世,理应修复,以缜德于前人,炳耀于后世。翌年市园林文物局对遗址进行了初步整修,并据《乾隆南巡图》、《杭州府志》、《敷文书院志略》等记载制订了书院修复方案,由市政府多方筹资,按明代建筑风格进行整修和重建,有品字牌坊、明道堂、大成殿等大小建筑十余处,计耗资二千余万元,费工一年,至二○○二年十月甫成,重现书院当年风采。五百年来书院曾数毁于战乱,经历四毁四建和十余次重大维修,今得重光,乃杭州文化教育史上一盛事也。

  教育乃一国之本,教育兴,国家兴也。修复万松书院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之举,尊师爱生之德,教学相长之义,勤学苦练之风。近百年来教育体制已大变,书院渐废,但书院倡导博学、通经、致用之学风不可废也。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儒家哲理自孔、孟创立,经周、程、朱、张阐发开拓,数千年来从未中断,此乃中华文化之源,理当继承发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石也。

  万松书院地处南宋皇城遗址,书院重建不仅为杭城增添一寻古探幽之地,亦具启修复皇城遗址之先耳。时国运昌盛,皇城遗址公园之建设当指日可待也。是以记。

  二○○二年钱塘马时雍谨撰

http://s1/middle/7d8330a0gb8f7f5963400&690
马时雍的“万松书院重建碑记”

 

  二进为明道堂。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朱关田书额“毓粹”,喻万松书院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人才的学府。

http://s2/middle/7d8330a0gb8f7f6e200c1&690
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

 

http://s6/middle/7d8330a0g78e598c4bf95&690
毓粹门的介绍

 

  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http://s8/middle/7d8330a0gb8f7f88e5607&690

http://s16/middle/7d8330a0gb8f7f9aced0f&690

http://s12/middle/7d8330a0gb8f7fa023a3b&690
二进明道堂的全景

 

  明道堂,古代书院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现陈列的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历史文化大观》集中展示明代十年寒窗、科场风云、千里赴考(南北方)、临轩唱名、丰乐赐宴、荣归故里等场景。

http://s9/middle/7d8330a0gb8f7fdd2c178&690

http://s4/middle/7d8330a0gb8f7fe7d6a23&690

http://s16/middle/7d8330a0gb8f7ff34aecf&690

http://s12/middle/7d8330a0gb8f7ff7d4b0b&690

http://s13/middle/7d8330a0gb8f7ffb8059c&690

http://s7/middle/7d8330a0gb8f800390516&690

http://s12/middle/7d8330a0gb8f800be532b&690

http://s2/middle/7d8330a0g78e599b4fe51&690

http://s1/middle/7d8330a0gb8f801ce1420&690

http://s8/middle/7d8330a0gb8f8023b2317&690

 

  两侧厢房分别为居仁斋和由义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如今由义斋辟作万松书院历史文化陈列室,居仁斋门紧锁没有看到东西。根据旁边的介绍,居仁斋可能被辟作中国书院发展史、杭州书院发展史的陈列室。

http://s10/middle/7d8330a0gb8f80d7f1219&690
由义斋

http://s6/middle/7d8330a0g78e59b159da5&690

http://s11/middle/7d8330a0gb8f80f250f1a&690
由义斋内的万松书院历史文化陈列室一角

http://s16/middle/7d8330a0gb8f80ff4588f&690
居仁斋可能被辟作中国书院和杭州书院发展史的陈列室

 

  三进为大成殿,是师生们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先贤的场所。大成殿是万松书院最核心的建筑之一,取孟子赞颂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之语意,意为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集古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http://s5/middle/7d8330a0gb8f8205e2684&690
三进大成殿全景

http://s10/middle/7d8330a0gb8f82136b3c9&690
三进大成殿近景

 

  大成殿前是两座碑亭----颜乐亭和曾唯亭,分别以孔子的学生颜乐和曾唯命名。明弘治十一年(1498)已建有颜乐亭,位于大成殿左侧。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书院时又建曾唯亭,与颜乐亭相对,位于大成殿右侧。2002年重建时,曾唯亭和颜乐亭为万松书院大成殿前两座御碑亭,亭内分别有康熙御题“浙水敷文”碑和乾隆七言御诗御题手迹复制碑。

http://s15/middle/7d8330a0gb8f813ddcc7e&690

http://s15/middle/7d8330a0gb8f81498f64e&690
颜乐亭,亭内有康熙御题“浙水敷文”碑

 

http://s16/middle/7d8330a0g78e59bcb3eef&690

http://s11/middle/7d8330a0g78e59bd2a6ba&690
曾唯亭,亭内有乾隆七言御诗御题手迹复制碑

 

  在大成殿内,有孔子及其“四配”的木雕坐像,所谓“四配”也是儒学的代表人物。根据中国左为大的传统排位方式,排序应该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http://s15/middle/7d8330a0gb8f817e7de4e&690
大成殿内的孔子及其“四配”坐像,上方是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

 

http://s7/middle/7d8330a0gb8f818e61056&690
孔子坐像左手位的复圣颜子、述圣子思

 

http://s13/middle/7d8330a0gb8f819d9960c&690
孔子坐像右手位的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大成殿后面的“万世师表”平台为民国初期的建筑,现存有供案、石狮、照壁、孔子线刻碑等文物。

http://s3/middle/7d8330a0gb8f81ae5fbe2&690
大成殿后面的“万世师表”平台为民国初期的建筑

 

http://s10/middle/7d8330a0gb8f81bcd0479&690
从“万世师表”平台上看大成殿

http://s12/middle/7d8330a0gb8f8fb0db43b&690
旁边有一块石碑刻有“万松书院旧址”字样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