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反小时代情节”的故事
如何写出“反小时代情节”的故事
文/谢雨庭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
无论把小时代里人物的名字换成乡村爱情里的刘能赵四也好,还是把品牌换成Meters/bonw也罢,都只是改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把都市小时代换成了乡村小时代。
所以说到底,这样还不算反小时代。
那么,真正支撑起小时代的内核是什么呢?
——物质。
在《小时代》里,人其实是被物化了的。作者无时无刻不在通过物与物之间的比较,彰显人与人之间地位的不同。
例如,宫洺的地位比女主要高,书中体现为在女主砸坏了宫洺的杯子,去赔偿的时候发现自己完全负担不起,还需要男友帮忙。在这里,宫洺被物化成了hermes杯子,相对女主的经济实力而言,她完全负担不起,所以宫洺地位高于林萧。
再比如,唐宛如送顾里妈一件外套,顾里妈激动地说自己没有穿过人造化纤物,从来只穿丝绸。
这里,唐宛如的投影是这件化纤外套,而顾里妈的投影是丝绸。丝绸价格远高于人造化纤外套,所以顾里妈的地位高于唐宛如。
这样的计算随处可见:从三x草运动鞋和Armani高跟鞋的价格对比,到44.5的小番茄和5元一桶的方便面的对比……这种通过物质来体现人的写作方法之所以容易吸引年轻读者,是因为这是一种最为直白浅显的冲突表现方式: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学会2大于1的道理,然而却在成人后很多年才学会如何判断人格的高低。
在小时代里,顾里等人之所以能够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她们的圈子被固定了。在圈子内,她们的投影具有最高的价值,没有其他物的存在能挑战这种价值。一旦这种圈子被打破,出现了一个比顾里更加富有的人,那么针对顾里本身物质性的描写就会大大减少,而转移到另外的人身上。就像我们很少见到书中有单独针对唐宛如衣着品牌的描写,因为她的圈子里比她投影高得多的人太多了,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做这种描写。
所以如何写出反小时代的文字呢?那就是,挑战故事的内核,以一种“反物质”的写作方式来写人。
比如《小王子》里的这段文字:
……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你的一个新朋友时,他们从来不向你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从来不讲:“他说话声音如何啊?他喜爱什么样的游戏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标本呀?”他们却问你:“他多大年纪呀?弟兄几个呀?体重多少呀?他父亲挣多少钱呀?”他们以为这样才算了解朋友。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还有《红楼梦》晴雯撕扇子的这段
……晴雯笑道:“可是说的,我一个蠢才,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呢!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宝玉笑道:“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儿上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
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瞪了一眼,啐道:“少作点孽儿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给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作几半子,二人都大笑起来。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你打开扇子匣子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扇子搬出来,让他尽力撕不好吗?”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样孽。他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便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撕的好,再撕响些!
=============================
再补充一点。评论区中有人认为红楼梦本身就是描写贵族生活的,在“反物质”这点上没有真正能与小时代区分开来。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宝玉有一天穷困潦倒浪迹街头,手上只有一把值钱的扇子。这时晴雯对宝玉说她喜欢听那一声撕扇子响,想撕了这柄扇子。彼时宝玉会作何反应呢?恐怕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给晴雯撕的吧。这就是《红楼梦》和《小时代》的区别,前者写物质是为了写人,人是故事的中心;后者写人是为了写物质,物质是故事的中心。所以前者的人得以脱离物质而存在,而后者脱离了物质,则什么都不是。
关于红楼和小时代的区别以及红楼本身,我无意再加以论辩。因为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想要将自己的理解加诸他人并让他人改变原有的观点,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我同样也希望提出质疑的诸位也再多读一读红楼。这本书是少有的常读常新的作品,也许再读一遍,你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甚至对这本书的喜爱和理解再加深一些。如果我的答案能带给你这种作用的话,我将不胜荣幸。
来源邀稿:谢雨庭(知乎)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051274/answer/104189621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60619/14663003754717.jpg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051274/answer/10418962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