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让我们学到东西的,都有“检测”这一关

(2015-06-18 17:43:16)
标签:

股票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618/14346205777134.png

能让我们学到东西的,都有“检测”这一关

/蓑依

本文系作者授权“清南”发布,如要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姑娘给我写信,说她很爱读书,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让她感觉美妙极了,有时会因为读书,而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可让她纠结的是:她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会计,每天要看很多枯燥的专业知识点,她觉得这剥夺了她看书的时间。我说“那你就课余时间去看嘛?”她回答“可是每当看到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就越发地想要看课外书”,我又说“那你就尽情地看嘛。既然读了大学,学到多少专业知识也并不是太重要了”,她坚定地说“可是以后找工作要看GPA的啊,不能只是在不挂科的水平啊?”嗯,她最后这句话,道出了她最本质的问题所在。她其实并没有那么爱读课外书,她享受的只是读课外书不用抱着什么目的性,没有什么压力而已。

专业书之所以让人觉得厌烦,除却本身有些枯燥之外,更多的是面对它时,人会产生压力。尤其我们中国孩子,从小到大,读专业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出高的分数,一点趣味性都没有。我读书时,物理化学特别差,对它们一丁点兴趣都没有。前两年,有一次遇到一位非常有趣的化学专业的博士,他能够凭借手中的一点点素材,惹得在场的每个女孩子都为之尖叫,他告诉我说这些小伎俩我在初中课本上都学过,我惊呆到下巴,初中课本上有这么好玩的东西吗?后来,我渐渐发现,在每个专业做得特别好的人,都会发现那个专业的趣味,比如做财经的,看似每天和数据打交道太没劲了,但是你看吴晓波,把财经问题说得像是一篇趣味性散文;比如做植物研究的,整天离不开分类、解剖、胚胎啊等等,看似好无聊、好理性,但是当我看到丹尼尔·查莫维茨写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时,我都想跪下来求父母给我一次进理科班的机会。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想说如果你觉得一个一门专业无趣、枯燥,极大可能是你根本没有深入进去,也就别指望靠GPA找工作了。一方面,之前的年代是你专业学得好,成绩高,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而在当代,找对口的工作难上加难;另一方面,现在你看几本书都觉得它令人厌烦了,那你把它当工作,和它一辈子打交道,你会受得了吗?取得高GPA的意义何在,如果是找到的是看一眼就头疼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想要,根本没有对专业的兴趣和能力,却想要一份水到渠成的工作。

人都有趋易性,都愿意做简单的事情,而很多时候,这个“简单”只是因为没有压力,没有考评,没有必须达成的目标。扪心自问一下,你是真喜欢读书吗?我看未必,一个真正喜欢读书,吃饭、睡觉都一门心思要读书的人,不会去考虑GPA啊这类事情,不是觉得这事儿俗,而是视野、格局会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对未来的选择都会不同。

简单说来,这个姑娘喜欢读课外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课外书,不用像学专业课一样需要拿高分,需要用它来找工作。但是姑娘,如果你真觉得读课外书就比读专业书容易,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如果你只想读着玩,陶冶性情,那么闲时翻两下,睡前读几页,都没有问题,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行。可是若你真想在书中读出那么一点东西,获得一些长进,那还真谈不上容易。

再以吴晓波为例吧。吴晓波读大学时,去复旦大学的图书馆,用最笨的读书方法,从第一排的第一本,一直读到了“阁楼”上,这个“阁楼”是只对研究生和博士生开放的。这种勤勉和自律尚且不易,更不要说这背后,他对自己要求的“构架自我认知系统”的压力。认真的读书人,都是怀着某种标准在读书的,或者是给自己的知识构建一个系统,或者去弥补自己缺失的版块,或者是尝试阅读新的领域。内心一定是有要求的,甚至可以说有目的的。我读研究生时,每天看三张话剧碟片,大家觉得好羡慕我,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看来看去,可只有自己知道:如果这些碟片,看过就在豆瓣上标记个“已看”,基本没有任何作用,如果你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得一个一个地“解剖”,从每一幕、每一个场次、每个人物形象,每句台词入手,琢磨导演的意图,学习编剧技巧,来不得半点马虎,倘若偷一下懒,基本上就是白看了,白白浪费两三个小时。

我不是呼吁大家读书都抱有目的性,无事儿闲翻书当然没问题,只是想说如果读书已经成为了你的一个重心时,一定要给它加上一个“检测”标准。人都容易犯懒,如果没有在前方设置一个终点,那基本上都会松松懈懈。这个理论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很多事情看似都是没有标准的,属于“你高兴就好”的类型,但也就是在这些方面,容易见成败,有些人成功,未必就是在大事上多么竭尽全力,而是在这些边边角角上,拾掇得非常妥帖。在享受“无用之美”之后,再多想一下,能不能把这种美感变得有所实用,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收获。

当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检测你是否真正有兴趣的标准,问问自己,如果在这件事情上给了自己压力和目标,是否还欣欣然地去拥抱它,热爱它呢?

 

来源邀稿:蓑依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50618/1434611807425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