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的设计

(2014-11-26 14:57:42)
标签:

房产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41126/14169849228294.jpg

城市的设计


最近看到朋友关于杭州钱江新城的照片,让我总有种感慨,再想想中国大陆这么多城市都在构筑的新城蓝图,却总是没有人去重视那些看不到的规则,或者说是好的方法。总是忽视了以往的好的经验。


不知道你有没有亲自去杭州的新城走走,其实看上去很美,毕竟比国贸,比陆家嘴的绿化率要高得多,有着表面上的后发优势。可事实上,你总感觉是一种何等冷清的状态,除了车辆,你几乎看不到行人。


然后你发现就算是新鸿基和华润操盘的万象城人流也是何等的寥寥可数,这个时候你不能再去质疑所谓的招商规划,因为这是香港最好的开发商之一,有着很多很多年的经验。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其实就是城市的设计。


这里想拿另一个案列来比较,东京的千代田区的商务区。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41126/14169845536722.jpg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41126/14169845615449.jpg


前者是东京千代田区,后者的卫星图是杭州的钱江新城。对,所有人看到千代田区的第一个反应是方正的盒子,毫无趣味的矩形规划。可事实上蕴含的信息远比你想象的多。


两者的区别


第一,很明显千代田的规划是以城市街道为主体的设计,也就是说建筑是以围绕街道而进行的。室外的街道构成了外部的“起居室”。杭州的新城是典型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设计,这种城市设计中,道路是一种功能性的串联作用,公共空间被人为的拨到其中某个被设计的公园,而不是街道生活。

那么,这里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在城市设计中,到底是应该在保证公共生活的同时保障个人利益,还是说保障个人利益的同时去提供公共生活呢?也就是说公共性和个人到底在城市设计中孰轻孰重。这就是两者在核心原则上的区别。


第二,街道的尺度。千代田区的路网宽度控制在24米以内。杭州新城的路网宽度为75米左右。前者的24米是人的可视距离,也是人在这个距离以内时,平常分贝的声音可以清晰可见。这是保持街道活力一个重要的方法。


第三,街道延续性的问题。千代田的室外起居室,街道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构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建筑的沿街面变成了室外空间的“墙壁”。当你置于街道中间的时候,你在千代田能感受到的建筑其实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与街道和天空构成了另一个空间。而你在杭州新城的时候,街道两旁的建筑是一个三维的。与街道的关系仅仅只是外部的与内部的区别。那么这个方法就是,查看千代田区的街道剖面,建筑延续面的宽度是街道的五倍,这个比例既能保持街道构筑的外部空间不失去延续性,就能保证小型路网带来的活力。(有个案列就是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由于面宽与街道的比例过小,导致外部空间的封闭性不够)。而千代田采用五倍的比例,就很好的避免了曼哈顿横街所面对的问题。而杭州新城根本没有去考虑外部空间的设计。


第四,街道行进的节奏。在千代田区,沿街建筑的立面设计,“被设计”后的面宽是与街道宽度呈比例关系的。街道宽度与面宽的立面设计的比例控制在“1”以下,这个行进的节奏能保持街道的丰富,强调“热闹之感”。这是杭州新城没有的地方。


第五,单一建筑的混合型功能。千代田区的建筑是典型的“上宅下店”的演化,上边是办公,下边是剧场,商店。而杭州新城是单一建筑的功能区分,比如说商店被统一安排在一个商场(万象城)。其实就是,城市商业或者城市活力的核心来源于沿街商业,而不是各种大型商场。前者的方式是一种典型的保持街区多样性功能的方法。


第六,城市色彩研究。每次去杭州新城,总会看到那个金光闪闪的圆球,实在很突兀。本质上说,城市空间构筑的目的是为了承载人的活动。那么在城市色彩选择的时候,就应该是以无彩色系或者带灰度的自然色为主。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也提到过过于繁芜的彩色系,会导致人在空间中的形象弱化。比如说,巴黎的城市主色调就为黑白灰的无彩色系,人和自然四季的变化的色彩会显得很耀眼。这是要注意的问题。


其实国内也有很多好的案例,只是总是没有人去注意到。在北京的海淀图书城。在街道行进的节奏,街道的围合感,建筑功能的分配都做得很好很好,虽然看上去很平淡,却明显是设计师多年的经验和沉淀。我猜大致是某些有水平的教授做的吧,而不是某些所谓的专家。只是在细节上和管理上差一些,比如说招牌的色彩规划等等。

 

我拿千代田和钱江新城的对比,只是想说他们之间对于空间设计的理解有很多不同。

而不是指这种设计就一定会带来城市活力。


影响一个城市的活力有很多,比如说该地域的历史因素,更多的是由于该街区的多样性功能,和复合型的混合用途,也包括了人口密度,在业态上的规划等等。


如果单纯论活力,可以拿更好的六本木新城去做对比,但我在这边文章想说的是空间的设计,关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设计的对比。


来源网络:旮旯


http://www.cwbgj.com/advance/ueditor/php/upload/20141126/14169849599499.jpg

http://www.douban.com/note/2177279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