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后:做不被束缚的一代

(2014-08-18 11:44:18)
标签:

情感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40818/14083334407402.jpg​                     

90后:做不被束缚的一代

文∕蓑依

90后,不要做被束缚的一代,无论这种束缚来自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常识,还是来自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要做有破坏性的一代,敢于对一切显在的和潜在的规则发出挑战。

 

暑假的一天,我去亲戚家串门,一进门,就发现气氛很不对劲儿,每个人虽然嘴上都在说着欢迎,可是一脸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偷偷问表妹怎么了,她说妹妹昨晚没回家,我说可能是去同学家住下了吧,她不好意思地说“据她同学说,她可能和一个男生住在一起。”我吓了一跳,妹妹才上高一啊,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呢?但我还是安慰她说“再等等,等她回来,问清楚再说。”

中午,妹妹回来了,全家人立刻把她围了起来,异口同声地问她昨晚去做什么了?为什么没回家?处在叛逆期的妹妹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不理不睬,她的父母还在一边埋怨着,数落着她的不对时,表妹再也看不下了,一向温柔有加的她,走过去,狠狠地给了妹妹几巴掌,嘴里嚷着“还要不要脸了?你才多大?你看你把家里弄得鸡犬不宁的,你还有良心没有?”表妹发疯似的咆哮,满脸的泪水,真的是像瀑布一样,我在旁边也是气愤不已,看着妹妹那副不服气的样子,也真想动手打她几下:“一个孩子,怎么可以不听话到这种地步?”,后来,妹妹哭着,再次离家出走,父母也好像已经没有办法了,连想要阻止她的念头都没有,放任她走了。

这场聚会不欢而散。在回家的路上,我依旧愤愤不平,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事情来呢?可是想着想着一个念头突然闪过的脑际:“这难道就是三个90后解决问题的方式?怎么那么像我父母一代人才会做的事情?难道除了打骂,就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是的,即便我是一个90后,我所能想到的解决叛逆的最好的方式依旧是打骂,依旧是暴力,依旧是用伤害来“爱”亲人。虽然我们也会想着去和她们交流,尝试着去理解她们,虽然我们也曾在在网络上看到相关案例的时候,告诉自己,以后绝不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一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依旧逃不出上一代人带给我们的窠臼,依旧在用惯性思维在处理事情,依旧没有自己的态度。

身为最大的90后,我周围的很多同龄朋友已经做父母了,有时看到他们在朋友圈里发的和孩子相处的点滴,竟然毫无违和感,和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几乎是一模一样,也是一样的发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是宁愿榨干自己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也是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所摆布,当得知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时就已经在想着还要一个孩子了,不管是在小县城还是在大城市,大多数的90后都在过着和上一辈的人相差无几的生活。

在中国这个尊崇亲情的国度,我们天生有一种对父母的信任性模仿,也因为此,会觉得无论父母做什么都是为我们好,即便是偶尔伤害了我们,也是可以原谅的,这没有错,因为每位父母都在他们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对我们爱的最大化、最优化,只不过,有些时候,他们能力不足、经验不足、见识不足,遇到问题时会不知所措,初衷和目的会南辕北辙。但问题时,在这种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明明知道父母的有些做法不合适,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会让孩子对家缺乏安全感,为什么我们还会继续沿袭这种不合适?

我想,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盲目,而这种盲目是可怕的,不管这个盲目跟从的对象是父母,是老师,还是国家,只要是盲目地、惯性地沿袭,就一定是有问题的,盲目的背后是没有反思,没有改变,也就没有进步。惯性地生活是多么轻而易举啊,只要把生活的公式套进去,一步一步地去做就可以,遇到问题反正前面很多人也已经给你提供了解决方案,随便抓一种,管他好坏,只要可以解决问题就行呗。

于是,我们看到了90后在选择工作是依旧是抓着铁饭碗不放,用一两年的时间去考事业编、考公务员,枉想着一劳永逸的生活;于是,在今年高考之后,那些考上本科的90后学生依然会对去高职学校就读的同班同学趾高气扬;于是,我那些刚刚毕业的90后同学,省吃省喝省玩,已经在用尽一切手段攒钱准备买房,做“房奴”了……

虽然我说过按部就班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底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中就没有破坏性的反叛。如同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说的那样,她的一系列对男女不平等的论述并不是要女人像男人一样去战斗,而是要女人意识到那些潜在的性别歧视。是的,我们不要求每个90后都去做解放天性的事情,而是要90后们意识到那些潜在地捆绑着我们的思维是在多么得束缚着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才有改变的可能。

这也是我为什么很欣赏《罗辑思维》的原因,即便它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它的很多观点总是能和你日常的思维产生碰撞,无所谓对错,只要碰撞能产生火花,能让我们每个人感觉到思维的焦灼,就够了。

比如它举例论证了地球上的很多资源,比如石油,是永远用不完的,这和我们教科书上所倡导的一定要珍惜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是冲突的;比如他引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观点说在地球上用不着环保,因为如果你在整个天体系统中去看地球,它只是一个小灰尘而已,你在小灰尘上打扫尘灰,有意思吗?这就和我们日常所倡导的环保里面产生了冲突;又比如现在很多人说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价升高、环境破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大城市,而选择去小城市发展,他就指出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网络再发达也不上用肉身的方式和别人进行的自由协作,而且还说未来很有可能形成几个超级城市……

这些论述,罗振宇自己也称之为“歪理邪说”,是否科学暂且不提,至少他对我们的思维模式产生了“破坏性”,让我们在想问题时不再那么千篇一律,不再那么教科书化。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路径。

   但是我也知道,这种改变思维的任务是多么的任重而道远,虽然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那些潜在的狭隘,也时刻警醒着自己要去改变,但是有一天,我为一家媒体采访一位70年代的资深旅行达人,我还是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赞成现在的90后动不动就辞职旅行吗?”,不管采访对象的回答是什么,但在我写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注意到了我的偏见——我希望听到的回答是“不要动不动就辞职,把本职工作最好,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再去也不迟。”这种回答是父母、老师从小教育我的,要按部就班,要稳定,不要做出头鸟儿,即便我费了很大劲让这种偏见在我脑中去除掉,但我意识到还是很难,在我察觉不到的地方,它经常兀自冒出来。

   所以,当看到马佳佳做情趣用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我不禁内心为她鼓掌;当看到越来越多的90后在二十几岁的时候选择去创业,哪怕是去卖煎饼果子、卖化妆时,也会觉得受到了鼓舞;即便大家对选秀节目嗤之以鼻,但看到有舞台能够为90后提供展示特长、年少成名的机会时,也觉得是有了些进步的,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各种考试,或者各种职位的递进才能取得成功的,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成长通道。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90后是时候对自己进行头脑风暴了。在前辈的基础上越走越远,走出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亦步亦趋,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来源邀稿:蓑依


http://www.changweibo.com/ueditor/php/upload/20140818/1408333336793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