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工地去5 :想象之轻与现实之重
2013-05-02 09:01:57
最近每天去跟师傅聊天,仿佛图可以不画,聊天不能不聊。只恨时间越来越紧,图纸尚待细作,进程一波三折,理想大打折扣。尽管如此,还是不舍得在许多细节定下方案,因为我们收集到的“启发”还很不够。
当然按照惯例,设计之初都要收集许多的图片和别人的设计,但说“启发”,却也未必。总得有一个契机,使印象中积攒的资料里那些曾揭开了一角的可能性进入自己的想象,承受新的使命,支起眼前的现实。
跟师傅一起看图片,寻找经验和教训。通常设计师喜欢的墙上自由延展一块水平的长长的搁板,在师傅看来,很可能是样子货,如果没有背板和木方支撑,承重可能会成问题。而那些大块面板上完整的美丽的木纹图案,尽管好看,但因为实木昂贵,完整的大块木纹只是在大芯板外贴了装饰的木纹饰面,因此这样的板子胶的含量相对高一些。而许多实木家具的一些次要的板也是贴木皮而已,鉴别的方法是看侧面端头,实木没必要侧端封板,封板的则很可以怀疑一下。
读图时代,每天都生活在图片信息轰炸里,我们已经习惯用各种不真实的视觉代替真实的触觉。假的饰面逻辑也许在虚拟数据和在现实生活里一样如鱼得水,但如果我们不将图片仅仅理解为图片,尝试使想象中的轻,成为现实中的重。就像中国园林里的图景再轻盈梦幻,也读不出枯山水的冥想色彩。入世和出世的区别,据说中国人和大乘空宗最有缘。
听师傅聊天这几天,花纹独特的水曲柳,有好看的木疙瘩的马尾松,能治跌打扭伤的香樟木,纷纷进入想象,当然,限于价格,多半唯有想想而已。回家从杂物堆里翻出几年前买的水杉手串,现在看来也特别亲近可爱。我疑惑的是,以前经历的许多设计,也许经常缺席一位熟练的匠人、长于用手而非视觉思考的手艺人的参与,缺席一位由想象之轻渡往现实之重的摆渡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