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瓣:如何用,如何更好用

(2014-07-25 09:49:19)

豆瓣:如何用,如何更好用(上)

2012-06-08 19:11:25
     Az.:欢迎大家的讨论和建议,但不欢迎空洞虚浮的Mark之类,于己于人都是没有一点正面价值的。倘若一时读不完,希望继续阅读可以点日记右下角的喜欢。不要不了解豆瓣,又把豆瓣糟糕的一面先学会了。
︿︿︿︿︿︿︿︿︿︿︿︿︿︿︿︿︿︿︿︿︿︿︿︿︿︿︿︿︿︿︿︿︿︿︿︿︿︿︿︿︿︿︿

     这篇文,主要是写给刚接触豆瓣,对于豆瓣不知如何着手的豆友。但愿通过一些未尽的介绍,对豆瓣能有一个概念,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如何去用。
     至于如何去更好地用,发挥出豆瓣的光与热——则是下篇所负的使命。

     Az.注册豆瓣大概是两年半之前,欣赏豆瓣里的书评才萌生的念头,但那会儿很少上。而等到实际用起来,也已和最初注册隔了一年多时间——不熟悉,不会用,也便参与得很晚。
     每一个网站都有初入者,而每一个初入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惘。如同置身一个城市的街区里,往往只看到了城市的某一面。可又常是不经意地限制自己的足迹——不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无疑是足够大的限制。而这带来的,会是错过,甚至长久。
     而我又知道,有些地方,早点了解,早些熟悉,会让自己觉得好得多,而豆瓣就是一个值得早日落脚的地方——真心话。
     无论是为着坐拥的书城,还是为在其中所结交的友人,抑或是从此处自彼处获知的,学得的东西,收获的快乐。

     也有人会说,豆瓣一直在变,让人措手不及,有时真让人不爽,这也算好麽?不知为何,少有这般感慨。兴许是骨子里的逆来顺受或好听一点的适应力强?
     也许吧。我所感觉到的是,不管怎样,豆瓣还是豆瓣,没有什么虚浮的功能,风格也简单明晰。在豆瓣里,自己依然有足够的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有能力去营造自己的小环境,让氛围变得更好一些——只要友邻一直在。一块交流,学习,还有遇见,这都是不妨碍的。而对那些或大或小的改变,习惯了,乃至都能渐渐欣赏起来。
     自然,没有一个地方做一点改变不会引起人异议的,尤其当其中有着为数不少习惯原有风格的人。但是,倘若一个网站要继续发展,要活得鲜亮,为改变而探索,为更好而折腾是必须的。心怀期待。有些改变的初衷,也是为了让新的参与者能没有负担地加入进整个群体中。

【正文】
———————————————————★影音书主页★
    豆瓣的核心是影音书,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因为各种豆瓣的评论的关系而加入进来的。
    每个条目都单独分配页面,页面主要组成部分是,条目数据、个人资料模块(标记的想读/在读/读过,以及短评信息的地方)、评论(包括短评与评论,书籍条目下的话还有笔记模块),而后是豆瓣猜(相关的数据链接,包括相关条目,相关豆列等)

-----------------☆标签☆
    标记已读的书籍,已看的电影之类,是最常有的操作。因此,觉得还是有必要提醒豆友们稍微注意一下标签系统。尤其是有较大的数据量的话,就更是如此。还有,建立合适的标签系统,有时比去整一些豆列来使用要来得便利得多——当然,展示类,或主题式的豆列还是有好用的。
     
    标签,在书籍标注时,有两栏,一栏为自己的标签系统最常用选项,一栏为已标记的阅读者对该书描述用的最频繁的词汇。其中的一大误区是为条目都设置诸多不同的tags,以至于在一段时间之后,tags数量暴增,这对于自己查看标记的资料会带来不便。而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标签库来标记的话,能有效得多。
    
    借用了下chain君的相对简洁的书籍标签做示范。
    短评,倘若是阅读有所体会或思考,还是尽量记录下来,这对于自己来说,会是有意义的事情。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度的,碎片化的思绪很容易消散掉。短评,多多少少也在帮助我们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

    关于Tags的作用及设置,更多的相关内容可参考《Tags-如何建立系统化的豆瓣影音书标签库

    然后谈一谈,如何从豆瓣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比如读书惘然地不知去读什么,或者读了无甚体会。在豆瓣,本就仰仗众多豆友的优质评论而扬名,而评论的好处此处不再多言。此外,我们还能从很多地方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去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豆瓣日记☆
     从豆友的日记里,我们往往能获得很多有益的观点与见解。当然,我们也应该带着自己的感情与理性去看待与理解。还要注意的是,因为日记的碎片化,没有必要过多的追逐。更重要的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进行阅读,日记是恒河沙数的,值得学习的豆友也是不在少数的,只有设定一定的目标,然后有所选择,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取知识与经验,又不至于迷失。
------------☆分类浏览
     对于标签的利用,微观上是建立自己有序的标签库为己所用,而宏观上的——通过标签来筛选全站信息,就靠分类浏览。
     读书主页的分类浏览,每一个标签之下,可以说都是没串成豆列主题书籍。根据评分和评分者数量,以及更深入的书评,我们能比较容易地确定去阅读什么书。
     这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豆瓣猜★
     不独在现在新版豆瓣的主页,也在影音书界面存在,其原理是相通的。对于当前主页的那个,主要是自己在豆瓣注入的信息(标记/推荐/喜欢 等操作)让豆瓣了解自己的习惯与兴趣,从而为自己推荐相适应的内容——当然,当前的确是笨的。
     而在影音书界面的豆瓣猜,应该是基于数据相关性。比如读过这本书的人,往往也可能读过别的相同的书,豆瓣会为这些他们都读过的书排序(估计是依照评分,分类,还有评分人数等数据综合评价再排序的),选出那一批书里关联度最高的十册。这也是会有“喜欢读"什么"的人也喜欢什么”缘由。而这些书多半是有些关联的。通过这些链接,我们能扩展阅读的边界。电影与音乐亦然。
     探索自然不止于此。当然,还有评论,这没什么好说的。此外,还有就是相关的豆列。

-----------------☆豆列☆
     豆列搜索:豆瓣豆列搜索引擎
     基于Google搜索引擎的精确搜索,我们可以通过特定主题来寻找相关的豆列,而后顺藤摸瓜发现同主题的更多书籍。
     另外,Az.分享一个自己的豆列收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