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火出圈的余华老师,为什么成了00后中的“顶流”?
| 分类: 教师心晴 |
(作者:NightCaroline)
01
在大家的印象里,作家、学者对于年轻人而言其实挺有距离感的,但没想到遇到余华老师,年轻人们却“趋之若鹜”。
给他起了昵称、为他做表情包不说,据说为了参加余华的签售会,有人甚至可以通宵排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喜爱这位老师,从最开始的玩梗余华老师的采访,到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富有哲理以及人生意义的语录。
如果你问,余华到底为什么火?
绝大部分年轻人的回答可能是:因为他真的很有趣!!
细数余华近年来在各个场合的公开发言,几乎可以整理成一部“余华搞笑名场面集锦”。
就拿余华老师最近在韩国延世大学举办讲座时回应了网友称他为“潦草小狗”的梗来说。
此前,有网友指出余华与一只“潦草小狗”撞脸,十分可爱。
余华在讲座现场做出回应,他说虽然自己当天穿着西装,但其实也是潦草小狗们穿的西装。
之前在香港的时候,他本来以为是发型像(小狗)就去剪了头,结果自己学生和他说“不是发型像,就是长得像”。他还说自己是接受这样的形象的。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采访是,当他被问到为什么现在的人普遍内耗摆烂时,余华并没有抨击年轻人的不上进不努力,而是说:
“在我年轻的时候,你只要努力工作,始终保持上进心,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会获得回报。而现在,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人说你只要努力工作,你要有上进心,你就会获得很好的回报,那是鸡汤。”
他看得见年轻人的累和年轻人不得不吃下的苦,完全没有任何说教式的“爹味”,真的太圈粉了!!
02
什么是“爹味”?
爹味,是指那种会随时随地想要教育别人、给别人提出建议,想要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别人身上、否定他人等这样的人。
与他们的对话往往并不是一次观点的相互输出与交流,更像是被人上了一节又臭又长的无聊的大课。
更重要的是,与爹味的人进行交流,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受尊重的感觉。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
这些目标是个体生活的方向,它们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决策和行动。这些生活目标可以包括追求成功、建立亲密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等。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受到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影响。不同人的课题可以包括克服弱势感、建立亲密关系、追求社会认可等各种目标。
而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自己课题受到了别人的干涉。
有学识有思想的人有许多,有些是文学创作者,他们对世间万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领悟,但像余华这样身上没有一丝爹味的人却不多,因此年轻人更加喜欢与余华交谈。
在韩国演讲时,余华说道,“我第一次来韩国,是2000年,23年前,当时住在延世大学的大学宾馆,用我们当年的话叫招待所。住了15天,那次是我来韩国最愉快的一次,没什么活动,就是玩。”
像不像被迫参加公司团建的你去了之后发现,什么安排都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甚至是躺在酒店一整天。
不久前,“孔乙己脱下长衫”的话题全网讨论得沸沸扬扬。
什么是“孔乙己脱长衫”?
孔乙己原本是作家鲁迅笔下的人物,虽然穷困却不肯脱下身上象征是读书人的长衫,迂腐麻木。而有人却指出当今年轻人压力大,工作难找是由于不肯脱下身上的“长衫”,下不来学历的高台,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所致。
他们认为,年轻人用自己的高学历对自己进行了“软绑架”,限制了自己的就业范围,不肯走出白领阶级、精英群体,存在很深的职业固化思维。
那么,关于“孔乙己是否要脱下长衫”这个问题,余华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这就是就业困难。……我家里父母用一生勤劳所得,供我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结果发现我可能找到的工作也就是中学毕业就够了。那是有很大落差的,这是今天中国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有人喜欢他的书,有人喜欢他的段子。他不仅是作家余华老师,更是人们喜欢的段子手。
他不卖惨,不说教,更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起大作家,他似乎更像一位幽默睿智的老师,让年轻人们相信,无论有什么样的烦恼、困惑,在他这儿一定能找到解答。
03
我真的很喜欢余华老师的生活态度,那怎样才能像余华老师一样不焦虑不内耗且能自洽的活着呢?
01
要正确面对自己的焦虑
可以尝试用打分法帮助自己认识目前的焦虑指数是多少。
比如0-10分,思考一个分数,如果分值高达10分,过度焦虑说明这件事对你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本身,更多的是你有很多无谓的担心。
可以尝试分析你的担心源于什么,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并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这就是自我接纳。
02
专注自我,科学努力
也许你心里有很多想法,想做很多事情,但总是止步不前,在躺和卷中犹豫不决。
请你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你恰当的位置,但需要你勇敢尝试,多试错,你就会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并总结很多经验教训。
这样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中,才能越来越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就像升级打怪一样。
03
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
7年级和8年级面对的问题不同,但是只是时间问题,早一步规划,就有早一步的准备。
在电影《美丽人生》和《肖申克的救赎》里我们都可以看见这种自洽的力量。
面对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不管是集中营还是监狱,主人公没有选择怨天尤人,而是试着用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尽可能地使每一天度过得乐观、充实有意义。
我们无法选择降临在自己身上的苦难,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哭着还是笑着面对每一天。
在不能改变的事情上毫不怨天尤人,在能改变的事情上也不躺平摆烂,这就是自洽。
最后,引用一位年轻的网友对余华的评价:
“我看到周围和余华同龄的长辈里,几乎没有拿我们年轻人当成“人”去交流的,我们在ta们眼里是‘小辈’,是‘不懂事的毛头孩子’,是生在物质富裕时代但‘无病呻吟/动不动就抑郁’的那波人,而余华告诉我们,人就是这样的。”
余华如今之所以火遍全网,深得年轻人的心,是因为他的幽默更是因为他的清醒。
他让每一个迷茫的、焦虑的、自卑的年轻人在他的身上能看到文学的力量,看到希望,也获得了久违的安慰。
前一篇:心理学小故事
后一篇:面对改变,如何不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