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人生最高智慧

分类: 校园生活 |
了解和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意识”。人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意识,直到两岁左右会照镜子了,才通过镜子,把表情与当时的心情体验联系起来,并且由此发展出一种能力:以他人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逐渐形成监管自己行为来适应环境的能力。
基本的自知力是心智健全的标准,一个不自知的人,轻则像芙蓉姐姐一样容易招人反感,或像许多一意孤行的“莽夫”一样一败涂地,重则精神失常。那行为好坏该从何处知晓呢?这就要通过社会交往这面“镜子”了。人只有通过“交往—提取反馈—自省—调整行为”这样的循环过程,才能进行形象管理。在这当中,第一印象的好歹就像是一块基石,一旦奠定就难以改变。因此,人们在首次交往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表现,观察对方的表情。即使在后续的交往中,人只有像孔子说的“日三省吾身”,才能达到别人的期望,以此适应社会,进一步实现的愿望,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自知”的可贵之处,还包括通过知己来知人,即常说的“将心比心”。看到别人流泪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会难过,所以,就能体会到别人是怎样的痛苦。这种“同理心”少不了不卑不亢、人人平等的态度,更少不了对他人行动、语言的细心观察。
前一篇:越不要脸的人,可能心理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