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收到《致中年》的约稿邀请时,心中一紧,我已经中年了!
因为在30出头的时候,有过一次和死亡接触的机会,和它分手以后,我拖着肩不能扛、臂不能担的身子,在当时雾霾还不太醇厚的北京的早晨晒太阳,身边全是些退了休的老爷子,所以深刻体味了退休、或者说丧失劳动能力、更或者说是不被人需要后的无奈与痛苦。于是,在当时我决定了此生不要退休!
准确说,我在设计我的死亡——包括“多大岁数”“如何”以及“在哪儿”。
我母亲前些年在老战士合唱团,她们有个老指挥是在演出舞台上走的:强忍着生命最终完结时的痛苦,用尽洪荒之力挥完最后一个强音,然后与世长辞。这在我心里是个最理想的方式,但我肯定做不到,因为我不会指挥,但我想我可以在表演其他才艺时死在舞台上,比如唱歌和弹钢琴,还比如演戏。所以,40岁的时候,我创办了自己的“小柯剧场”,于是“在哪儿”和“如何”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对于“多大岁数”这件事,是在我娶了妻、有了孩子之后定下的,就是……年纪越大越好……真不是怕死,我是怕亲人们肝肠寸断的伤心。
好了,最终的目标定下来以后,我开始倒推整个过程,就有了我现在丰富的中年生活。其实这和做企业一样,定个五年、十年、百年的目标,然后做详细计划,倒推到今天该干啥。
首先说“越久越好”这件事,这个比较好解决。《红楼梦》最后一段写道“欲知命短问前生”,前生我不熟,但今生还可控,那就健身呗。
其实我的健身史断断续续快十年了,因为一直没有好好坚持,又管不住嘴,结果弄得谁都看不出来我其实是个练家子。现在,我终于有了个很好的理由让自己坚持。每天我可以工作十几个小时——写歌、写戏、排练、录音、演出音乐剧,健身一小时,欢腾好几天!看我说得多带劲,其实眼泪已经快夺眶了——30岁以前什么身都不健,我就一切都可以……
备注此项,我讨厌体检!对,按期体检是有必要的,但是,每次体检都是一场被营销就不好玩了。首先你会被吓得够呛:你颈动脉狭窄了,你的肝儿脂肪了,你的股骨头下陷了,你的血压高了,你的心脏要堵了,最后都跟着一句:给你推荐个进口好药吧。开始我是真害怕啊,好在我有个朋友是某医学院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他会告诉你,人到了一定岁数,有些指标就是会上升,用不着惊慌害怕。
总结一下如何能“越久越好”:健身不能断,中药该吃吃,体检报告找亲人看,心中无病一切安。
再来说说“如何”这件事。这事和第一项健身差不多,就是练呗。唱歌、弹琴、演戏,都是要练功的。中国老艺人七老八十了只要上台每天练功,越老越要练,因为年纪大了身体各部门机能都会退化,有些百年传下来的道理是要讲的。越是腕儿越要珍惜啊。
说下我的做法,每天尽量抽出时间练钢琴(为了给自己找弹琴的理由,每周三次在我的微信公号读诗弹琴,一举好几得),尽量多唱歌,尽量完成我剧场安排给我的音乐剧演出任务……是,我也做不到每天练,但练就比不练强。现在我健身和练功的进度是相等的,以保证活得久、机能少退化。说到此时又是眼泪夺眶时,原因如前……想当年……
最后说“在哪儿”这件事。
我自己开了个剧场。为什么自己开?我不能临死前到处找剧场去演出,然后别人一问,“您都这样了为什么还上台演出啊?”我说,“我想死在你台上。”这得多大仇啊!也太不厚道了!可问题来了,就是我就要保证“小柯剧场”的长期存在。开个剧场容易,开得长久,真难啊。
考察一下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的运作模式之后,一个剧场想办得好、办得久,必须有好的内容做支撑。
于是说到了戏剧内容的生产,学习国外吗?已经有很多“前浪”搬来了原版的西方音乐剧,或者模仿西方音乐剧的作品,我隐约觉得不可取。托尔斯泰说过“一个民族的艺术源于他的语言”,明白人看到此处就明白了,根的不同必定决定结出的果子就不一样。
音乐剧所覆盖的一切因素,都必须是我们这里的方式,我们的观众才会接受你。从对音乐剧本身的核心根源思考,到演出团队的搭建培养,到不停的实践,如今已经快五年了,每年平均演出场次258场……说这段时,眼泪没有夺眶,原因是:我喜欢,我热爱,付出再多辛劳,我活该。并且,此时我要感谢中年: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