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穷游

(2016-12-21 15:48:05)
标签:

杂谈

  旅游总是让我疲惫不堪。


  拥挤的人群,攒动的人头,各种各样摆拍的笑脸和转眼就吵架的游客,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尤其不能忍受节假日高速公路好似停车场的壮观——人们如同季节迁徙的动物,到处寻找水源和食物一样地寻找宏大、震撼和美丽。


  一次南方旅行归途中,我感叹风景虽好人何以堪的时候,一位青春靓丽的学者问我,难道不觉得旅游令人振奋吗?她背着一个小包走遍神州大地之后,已经决定再去征服柬埔寨、好望角和曾经鲜血淋漓的罗马角斗场。她充满向往地给大家描述接下来假期穷游的计划,我问她旅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拍一些好的照片和体验独特的生活吗?她用几乎是不屑的语气告诉我:旅行就是目的!
  不止她,更多的青年人跟我阐述说,自己虽爱旅游,却并非一般游客,因为他们是“穷游”,而不是腰缠万贯的旅游产品消费者。反对消费主义的生活,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不同于物欲横流的旅行,乃是钟情于远方带来的浪漫激情和因此激活的对于生活的安排。所以,“穷游”不是旅游,而是通过观看和体会不同人们和地区的生活来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冲动。


  我的一位学生,读书期间一有机会就出门。她要么旅游中,要么就是规划旅游中。短短三年,十几个国家,一大堆照片。值得她夸耀的,则是一趟西藏仅仅消费了3000元,一次欧洲行不足万元……一方面是强调旅行的生命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花费极少。这仿佛是一则心理学的寓言:我想证明自己不在乎由金钱主导的生活,就不断地强调自己多么会省钱。每次我都会在心中打个问号:穷游如果说明了自己可以用很少的花费就享受别人的昂贵生活,那么,这是在证明生命可以超越金钱主导的逻辑,还是在证明少花钱也能奢侈消费的能力?在我看来,捡到钱和不花钱而拥有比尔·盖茨的生活质量,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在穷游的故事里,廉航、睡袋、民宿、汉堡包和搭车,这一切都在讲述这个物化世界里的反拜物主义,又潜在地炫耀不拜物也能拥有物的快乐。


  世上的苦行者都是内在精神的胜利者。我能做到你做不到的,或者说,我做的是大多数人不肯也没有能力做的,这才是穷游的“隐形炫耀”。所以,我处处听到穷游者宣告自己在某地所受的罪,然后再宣称只有自己才因此见到了别人无法见证的奇迹:“你知道吗?如果不是我一夜住宿在山头,就真的看不到山谷里日出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飞鸦!而且,这是它们最后一次飞翔!”


  如果我们无法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建构有价值的事物,就到别人生活的地方建构价值;如果你们都去旅游,那么,我就攀山越岭,到达你们到不了的地方。至少在我身边,宣称穷游的朋友们其实各个都衣食无忧。


  没有比“穷游”更合乎今日大众的特定精神诉求的了:只有把不是自己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自己原本的生活才能持续。说白了,穷游是在漫长而无聊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强烈存在感的办法。那种不顾一切四处打量的冲动,那种只有眼睛和相机的占有才是占有的行为,都在为穷游的人生制造伟大的精神幻觉。


  如果你不能拥有整个大自然,你可以在自己的书房摆放一盆花来标识它;如果你无法走到海边,你可以在一幅画里逡巡海洋的气息。穷游至少变成了这样的“异托邦”:有能力离开是强大的,我的离开,是告诉现在的生活,我不属于你,不属于你的苟且和猥琐。然而,我们把“看见”当做“创造”的时候,其实是掩盖了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无能为力。   

(摘自12月8日《法治周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