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翻书架,一眼为《你要爱你的寂寞》这个书名所吸引,取下书隔数年后又重读一遍。
“你要爱你的寂寞!”这句话出自于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之口。上个世纪初叶,里尔克收到一位青年学生的信,信中向他诉说了在校读书的失望与寂寞。认为校园生活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同学之间找不到单纯朴实的友谊,感受不到关心别人和得到别人关心的无穷乐趣。里尔克极为重视这封信,在经历一番长考以后,慎重其事地给学生回了一封长信,又郑重其事地特别劝导:“亲爱的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给我们的感觉,似乎寂寞是一件十分轻柔又贵重的玻璃器皿,必须小心翼翼捧在手心,置于桌面,否则就容易落地玉碎。
寂寞,真是这样一种因为难得,而需要加以珍爱的东西吗?
从生存意义上讲,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人是群体性的存在者,人不可能离群索居,而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既需要在别人的关注帮助中温暖生活,也需要在别人的苛求挤压中艰难生存。但不管怎样需要别人,生存与成长,都只能是个性的感受与行为,需要自己来体验其中的快乐和艰辛。这就需要人在特定的时候,与外人外物拉开一定的距离,内心世界有一个丰满充溢的空间,一个真正自由的精神世界,来承载和滋养那些汲取温暖的情感和抵抗苦难的力量。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而寂寞时,人世的喧扰远远地从旁边走过,平素所信任的、所习惯的都暂时离开我们,他的心灵才会是自由和开放的,也才愿意在既虚拟又实际的意义上开口说真话。可是,现代社会许多人都心灵空虚,畏惧独处,不愿面对关于自我与社会的冷静思考,已大多不能体会寂寞可能带给人的那份特殊礼物,比如充裕的时间、平静的生活、平和的心境,乃至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人格。
我曾经在一个比现在寄居的地方大得多的城市里工作、生活。虽然也不无温暖与忙碌,但总感心灵踏实的虚缺。每天坐在小车里上下班,感觉冷冰冰的铁皮车身将我与车外无情地隔开了。我也曾偶尔骑自行车行路,在微凉的季节里,我在车流里穿插前行,风声铃声喊叫声,声声掠耳,似乎动听又不尽然。天也在那一阵刷刷地黑下来,就在这一刻,我的心头突生起一点清凉的感伤。我不知道这种感伤叫什么?是否就是所谓寂寞。
我所居住的小城旁,有一座国家级的风景名山,声名远扬。春秋之间,游人如织。我也每年上山小住,最爱感受山中暴雨过后云雾升腾的景象,只是,这样的景象难得一见,可遇不可求,非有甘受寂寞之心,不足以有缘领略。
我曾经连日蜗居山庄,足不出户,坐在阳台上,白天看书休憩,傍晚则静观落日的灿烂苍茫。也曾有这样的夏日,一场豪雨刚停,我在阳台观景,看那云雾不知何时在山坳生成,顺着山势,从山脚往上推,气势夺人,极为壮观。眼看着快抵近小楼,我便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地敞开,退入房内,看着那云絮,从山峰那边漫漫地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门缝与窗口飘出,回到山岚之中。
这绝对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感受。这回我真的有把握,明白这就是寂寞,而不是别的什么感受!
这种寂寞,一定不是俗世常人轻易可享的!不素颜修行,寂寞面对,轻易哪得?大概在这样的时候,你想起里尔克的这句话,就不仅不会觉得矫情或落寞,反倒会有几分会心:
——“你要爱你的寂寞!”
(摘自《世道人心入梦》,文汇出版社2013年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