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痛骂“名人荐书”

(2016-06-03 13:36:29)
标签:

杂谈

  1936年元旦,上海天气阴沉湿冷。身体状况不佳、行将走完人生最后一个新年的鲁迅,在这一天也打不起精神来,日记本上只记下了三个字:“雨。无事。”

  当天,鲁迅随手翻阅《申报》,翻到第三版时,突然大为激动,他搁下报纸,迅即伏案疾书,写了几行批评文字。1936年1月,《海燕》月刊1月号刊出署名为“何干”的鲁迅短文一篇,题曰《大小奇迹》。文中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商务印书馆“名人荐书”的创意,痛骂荐书名人和参与其事者。文章不长,照录如下:

  元旦看报,《申报》的第三面上就见了商务印书馆的“星期标准书”,这回是“罗家伦先生选定”的希特拉著《我之奋斗》(A Hitler:My Battle),遂“摘录罗先生序”云:

  “希特拉之崛起于德国,在近代史上为一大奇迹。……希特拉《我之奋斗》一书系为其党人而作;唯其如此,欲认识此一奇迹者尤须由此处入手。以此书列为星期标准书至为适当。”

  但即使不看译本,仅“由此处入手”,也就可以认识三种小“奇迹”,其一,是堂堂的一个国立中央编译馆,竟在百忙中先译了这一本书;其二,是这“近代史上为一大奇迹”的东西,却须从英文转译;其三,堂堂的一位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却不过“欲认识此一奇迹者尤须由此处入手。

  真是奇杀人哉! 

  显然,鲁迅对罗家伦将纳粹元凶希特勒(当时译作“希特拉”)所著《我之奋斗》一书选定为“星期标准书”,表达了强烈的不满。首先,鲁迅质疑此书是否如此重要,竟可成为国立中央编译馆译介首选;接着又质疑此书为何从英文转译,不直接从德语直译;最后则直接质问罗家伦作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水准了。 

  据考,商务印书馆的“星期标准书”,是王云五任总经理期间,推出的一种书籍营销模式。这一模式的诞生与实施,标志着“名人荐书”不再局限于读书圈子里,而是一种能够产生实际商业价值,且带有一定社会指导性的公共行为。然而,“星期标准书”的运营模式,虽然受到了大众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总还能听到一些颇有分量的批评之声。      

        (摘自5月17日《今晚报》 肖伊绯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墙无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