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不让儿子学八股

(2016-05-23 16:39:36)
标签:

杂谈


在自己的两个儿子当中,曾国藩显然更喜欢曾纪泽。从很小开始,纪泽就表现出突出的读书天赋。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初十,这一年纪泽才虚岁十一岁,没有任何人要求,他自己突然写了一首四言诗。四言诗是上古诗体,不好掌握,何况这首诗的内容是歌颂大舜征讨有苗这段古老的历史。诗写得不错,通顺可读。曾国藩看了之后,无论如何不信是纪泽自己写的。所以第二天又和一个朋友一起专门给纪泽搞了个面试,当场出题。结果纪泽做出来的文章居然能够文清句顺,斐然可观。


曾国藩大喜过望,特意向老家人写信汇报。看来曾氏家族后继有人,这个孩子确实有点天才,将来应当会有些造化。


对于这个聪明伶俐的长房长孙,远在湘乡的曾国藩的父亲更是寄予厚望。早在曾纪泽十岁的时候,曾麟书就专门写信给曾国藩,嘱咐他将来一定要让纪泽认真学习作八股。连九弟曾国荃也在家书中郑重建议让纪泽早点开始作八股。


在传统时代,像曾纪泽这样的官宦子弟,人生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读书应考“做大官”。老曾家的人大部分在读书方面天分不高,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读书苗子”,全力鞭策驱驰他在科举路上奋斗,似乎是不二的选择。但是曾国藩却不这样想。对这个孩子的人生道路,他有自己的想法。


虽然自己科举过程整体上还算顺利,但曾国藩终生对科举抱有一种非常反感的态度。因为科举一途难度太高,偶然性很大。传统时代,连考个秀才都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百分之九十八的读书人会在这一步被淘汰掉。


一个人要想科举成功,必须投入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全力攻读范围极窄的应试教材。如果科举不成,“高不成低不就”,很容易成为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废人。即使科举成功进入仕途,那又如何?曾国藩身为官场中人,对官场的势利和虚伪深有了解。大多数读书人在官场上沉浮多年,混到的是些微功名利禄,丢失的却是初心和人品。


所以曾国藩一直说科举一事“误人太深”。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有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读书重在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快乐。所以他多次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对于父亲和兄弟的殷殷嘱咐,曾国藩并不同意,他回信说,孩子过早作八股有害无益,即使要学,不妨晚几年再开始。


曾国藩的意思是四年之后,也就是纪泽十四岁时再学八股。在此之前,先让孩子学有用之学,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


但实际上,这只是曾国藩的敷衍之说。到了纪泽十四岁那一年,曾国藩并没有践行诺言,以至老父亲不得不又一次去信催促:“尔教子宜急教做文章,学小楷,慎勿以予言为非,鄙而勿听也。”
但是一贯孝顺的曾国藩仍然拒不从命。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纪泽已经十六虚岁,曾国藩在家书中仍然表示坚决不让纪泽学作八股。


对于曾国藩如此抗命,曾麟书也无可奈何。好在曾纪泽身上有一个“荫生”的资格,也就是有额外的做官机会。所谓“荫生”,是朝廷给中高级官员的一项特殊“福利待遇”。清代“四品京官以上,三品外官以上,皆得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经过吏部的简单考试,即可为官。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曾纪泽就获得了正二品荫生资格。按规定将来可任“主事”,也就是获得正六品的官衔。正因为有这条退路,才让曾麟书不至于在这个问题上和曾国藩气急败坏。


不过大家子弟凡有能力尝试科举的,都不会直接通过恩荫为官,因为在当时社会,只有科举出身,才“够牛”、“够份儿”,才有机会入翰林,做到大学士。但是曾国藩却不想让纪泽在科举上浪费时间。


不光是对纪泽要求如此,对没有荫生资格的另一个儿子,曾国藩一开始也并不主张他学八股:“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


直到二十岁上,在大家的劝说之下,曾国藩才让纪泽花了一段工夫来专门学习八股。但是毕竟时间太短,所以虽然古文写得很出色,但是纪泽的八股文却写得平常。光绪四年(1878年)夏,曾纪泽入京叩谢袭爵之恩,慈禧太后问曾纪泽能作诗文否?曾纪泽回答,自己“别的诗古文还学过,就是不会作考试之文”。


在家族的压力下,曾纪泽也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那就是咸丰八年的湖南乡试。不过曾国藩父子对这次考试都不太重视。成绩还没出来,曾国藩就写信给儿子说:“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


不出所料,纪泽没有考中。曾国藩写信安慰说:“纪泽照常读书,不作悻悻之态,余亦欣慰。”
这一次之后,曾纪泽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摘自腾讯大家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白墙无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