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7d6f4181jw1f3loqzjkjjj206y0a0glm.jpg
《世上如侬有几人——丰子恺逸事》
丰宛音著
今年是丰子恺逝世40周年。本书作者为丰子恺次女,结集的文章均为首次出版。书中讲述了父亲作画的趣闻逸事,读来轻松明快,真实可信。
牵羊和斗牛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系着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就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起来,这不是画错了么?
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作了这幅背纤图。
http://ww3/large/7d6f4181jw1f3losgmi15j207g08zglv.jpg
两次“偷听”
父亲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严格。他的画哪怕有一点子小缺点,例如图章的位置不对,影响画面的不平衡,也宁可整张作废,重新画过。我常常趁他不见,偷偷地把废画从字纸篓里拣出来珍藏着,久而久之,竟也藏了不少。但他却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父亲喜欢听取批评的意见。在他的《画师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有两件事可以说明他的虚怀若谷。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十岁那年。那时我家住在嘉兴。有一天父亲带我们到烟雨楼去玩。我剥吃南湖菱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有几位游客提到父亲的名字。我正要说话,父亲立刻示意叫我不要作声;但他自己却急忙坐到茶客的背后去,“偷听”他们的议论。其中有个人说:“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算是时髦吗?”其实这是父亲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叫作“有意无笔”或“意到笔不到”。这样可以更含蓄,更耐人寻味,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但父亲还是吸取了那位茶客的意见,从此在人物的刻画上下了更多的功夫,注意通过生动的姿态来表达没有五官的面部的神情。
第二件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1940年。那时我们全家流浪到贵州遵义,寄居在郊外的一座庄院里。有一天我随父亲到庄前田野中去散步,走累了坐在一条石凳上歇脚。不一会儿一群人路过这里,见了石凳,也坐下来闲谈。其中一个人指着庄院说:“你们知道吗?丰子恺就住在这个庄院里。”这一来他们就纷纷议论起父亲的画来了。父亲听了立刻把头靠在膝上假装打瞌睡,深怕被他们认出来了听不到他们的心里话。他们说了些赞美的话,什么“独具一格”“中外闻名”之类。
唯独一位五十上下的中年人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他说:“不过,我总觉得丰子恺画的背景比较单调,往往几幅画背景都差不多。再说他最近在报上发表的几幅画,人物穿的是内地的服装,背景却是江南的。看来他画惯了江南的山水,内地的山水一时还画不像。”这时我知道父亲一定在聚精会神地“偷听”他们的议论。果然不错,他一回家就记《画师日记》,记的全是那个批评者的话。打那以后,他常常到郊外去写生。有一次他竟到离家很远的金鼎山上去,在寺院里寄宿了六七天。寺院周围,群山起伏。父亲每天仔细观察,认真写生,把当地的山形水色,一一收入画册。他后来画的《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蜀江水碧蜀山青》《蜀道难》等画中山形奇特,气势磅礴,就是从这些实地观察和大量写生中所得到的艺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