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7d6f4181jw1enbbupwe5nj20go0b4tbs.jpg
清军“致远舰”上的洋教头与官兵在一起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爆发了黄海海战。此役中方先后有14艘舰艇参战,管带(舰长)中有7人曾在英美两国留学或接受海军专业培训;而日方参战12艘舰艇的舰长中,东乡平八郎也是留英出身,同时投身此役的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大本营参谋官伊集院五郎、联合舰队参谋岛村速雄等人也拥有在英美留学或见习的经历。加上服务于双方军工、后勤乃至军事教育机关的诸多留学生,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一场“海归”之间的对决。
日本“海归”反复磨砺
中日两国着手建立系统的海军教育制度,大致仍始于同一时期:1867年初,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正式开班;三年后,幕府末期停办的海军兵学寮也在筑地恢复。1871年2月,日本第一批12名官派海军留学生起程赴英;1877年3月,中国第一批赴英海军留学生也乘“济安”轮启航,人数同样为12名。这两批“海归”后同于1878年返国,又在甲午年兵戎相见,实为惊人的巧合。
东乡平八郎的经历可谓早期日本留学生的缩影:他就读的泰晤士航海学院设在一艘1500吨的退役风帆巡航舰“沃塞斯特”号上,同班学员经常拿这个孤零零的东方人开玩笑,管他叫“强尼·中国佬”。东乡出身武士之家,赴英之前已小有战功,但为了求得一张商船学校毕业证以争取随船远航的机会,依然从头开始经历了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宿泊舰操作,至1874年方告毕业。1875年2月,东乡以实习船员的身份随三桅训练舰“汉普郡”号出海,绕行好望角和印度洋抵达澳大利亚,再经合恩角与南大西洋返回欧洲,全程超过3万英里,沿途多次遇险,还差点因维生素缺乏症而失明。1878年3月,他随另一艘新完工的军舰“比睿”号归国,正式结束五年多的留英生活。
首批12位日本留学生中,只有八田裕二郎在1877年蒙英国海军“开恩”,得以就读格林尼治学院;余者无不如东乡一般,需要在民间海校、海军基地和工厂自行寻找学习机会,承受头脑、意志力、财力(官费发放常不及时)和健康的四重考验。有6位学生就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无声无息地被淘汰了,1878年学成归国的仅有另外6人。
衣锦荣归远非终点,而是另一段考验的开始。东乡随“比睿”舰归国之际,不过获颁中尉军衔;在先后担任过两艘木壳炮舰的副长之后,才在1883年升任小炮艇“第二丁卯”号的舰长。1884-1890年,他先后担任过三艘炮舰的舰长,监督过一艘炮舰的舾装工作和横须贺镇守府的兵器修造,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巡航,这才升至大佐军衔。1891年底东乡担任吴镇守府参谋长满半年后,受命接掌防护巡洋舰“浪速”号,任该舰舰长直至甲午海战爆发。换言之,学成归国足足13年后,他才获准指挥日本海军比较现代化的主力舰;而东乡正式晋阶少将,更远在对清战争胜利后的1895年,这还是考虑到他的战功。同期归国的另外5人里,除佐双佐仲后来官至造船总监(技术中将衔)、原田宗介官至造兵总监(技术少将衔)外,另两人到退休也只是大佐衔。
即使第一批“海归”在求学时的淘汰率已高达50%,日本海军也并未因物以稀为贵,就对他们的晋升予以优待。至于军衔晋升,虽然要综合个人贡献和资历,但在授予将军衔时仍严格以军功为准绳,绝少通融。
中国“海归”温室困境
当东乡平八郎前往伦敦督造“扶桑”舰之时,12名中国留学生也于1877年5月抵达英国,开始求学之旅。
英方不仅没有像非难日本学员一般要求中国学生从头“回炉”,还慷慨地给予了他们报考格林尼治海军学院(ORNC)的机会——这所成立于1873年的新学校是皇家海军为培养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而设,相当于海军研究生院;尽管英国在传统上更重视航海实践,但提议中国学员报考格林尼治,意味着已经承认对方是合格的初级军官。然而奇怪的事就在这时发生了:福建船政第一期成绩最好的三位毕业生刘步蟾、林泰曾和蒋超英似乎完全意识不到机会来之不易,拒绝参加考试,申请直接上舰见习;其余9人参加了考试,有3人落榜,严宗光(严复)、方伯谦、林永升等6人则顺利入读1877年10月开学的驾驶班。由于是高级进修课程,理论学习并不繁重,1878年6月就结课毕业,随后安排登舰实习;真正在格林尼治校园的时间不过8个月而已。
尽管顶着“海归”头衔,但12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6人接受了学院深造,还是大大缩水的进修课;另外6人则不过经历了一场升级版的实习而已。当然,所有12人的海上实习都是在英国海军现役舰艇上完成的,比起乘商船环球航行的东乡自是莫大的幸运,但中国学员对这种机会的重视程度依旧不高。
12名“海归”回国后,立即以火箭般的速度得到晋升。刘步蟾甫一归国,就被任命为“镇北”舰管带;该舰虽然只是一艘守卫海口用的伦道尔式炮艇,但已是中国最新的外购军舰。1882年,李鸿章命他前往德国督造新订购的“定远”铁甲舰,学习驾驶、指挥大舰的技术;1885年刘步蟾随“定远”归国后,立即被任命为这艘“远东第一舰”的管带,当时他不过33岁,仅有的指挥经验就是在“镇北”舰。林泰曾的晋升速度虽然略逊,经历了“镇西”号炮舰和“超勇”号巡洋舰的历练,但到1886年也升至“镇远”铁甲舰管带。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之际,9艘铁甲舰和巡洋舰里有7艘由“海归”舰长指挥,而其中海上经验最丰富的第一期留英学生,归国也不过仅仅9年而已。
如此一来,封官晋爵与个人能力的提升完全脱钩——实际上,北洋海军从未真正实行过以驾驶技术和指挥能力为准绳的考核办法,例行训练的成效也值得怀疑——高级将领便再无学习的动力。而从1888年舰队成军到1894年中日开战,北洋海军主力舰只的管带竟从未轮换或更替,几成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观,舰队遂日益为暮气所笼罩。
更令人扼腕的是,“海归”舰长们非但没有将英国海军的传统与榜样带回到中国,反而因为早早身居高位,形成一个利益圈子。1888年以后,闽籍“海归”管带的自甘堕落和地域主义已经发展到惊人的程度,不仅排斥邓世昌这样的非闽籍、非留英系军官(哪怕邓氏也是船政后学堂出身),甚至阴以刘步蟾为首,对抗要求整肃军纪的英籍总督查琅威理上校。1890年,琅威理与刘步蟾发生冲突后离舰。到这时为止,已有35名中国军人自英国学成归来,另有34人曾在法国留学,与日本留洋海军人员总数完全一致。而这些中国“海归”唯一值得夸耀的经历,或许是他们晋升到将军级的比例远较日本人为高。李鸿章对待“海归”的温室政策,对海军这一兵种未曾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所肥的不过是军人个人而已。
日本“海归”反复磨砺
东乡平八郎的经历可谓早期日本留学生的缩影:他就读的泰晤士航海学院设在一艘1500吨的退役风帆巡航舰“沃塞斯特”号上,同班学员经常拿这个孤零零的东方人开玩笑,管他叫“强尼·中国佬”。东乡出身武士之家,赴英之前已小有战功,但为了求得一张商船学校毕业证以争取随船远航的机会,依然从头开始经历了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宿泊舰操作,至1874年方告毕业。1875年2月,东乡以实习船员的身份随三桅训练舰“汉普郡”号出海,绕行好望角和印度洋抵达澳大利亚,再经合恩角与南大西洋返回欧洲,全程超过3万英里,沿途多次遇险,还差点因维生素缺乏症而失明。1878年3月,他随另一艘新完工的军舰“比睿”号归国,正式结束五年多的留英生活。
首批12位日本留学生中,只有八田裕二郎在1877年蒙英国海军“开恩”,得以就读格林尼治学院;余者无不如东乡一般,需要在民间海校、海军基地和工厂自行寻找学习机会,承受头脑、意志力、财力(官费发放常不及时)和健康的四重考验。有6位学生就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无声无息地被淘汰了,1878年学成归国的仅有另外6人。
衣锦荣归远非终点,而是另一段考验的开始。东乡随“比睿”舰归国之际,不过获颁中尉军衔;在先后担任过两艘木壳炮舰的副长之后,才在1883年升任小炮艇“第二丁卯”号的舰长。1884-1890年,他先后担任过三艘炮舰的舰长,监督过一艘炮舰的舾装工作和横须贺镇守府的兵器修造,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巡航,这才升至大佐军衔。1891年底东乡担任吴镇守府参谋长满半年后,受命接掌防护巡洋舰“浪速”号,任该舰舰长直至甲午海战爆发。换言之,学成归国足足13年后,他才获准指挥日本海军比较现代化的主力舰;而东乡正式晋阶少将,更远在对清战争胜利后的1895年,这还是考虑到他的战功。同期归国的另外5人里,除佐双佐仲后来官至造船总监(技术中将衔)、原田宗介官至造兵总监(技术少将衔)外,另两人到退休也只是大佐衔。
即使第一批“海归”在求学时的淘汰率已高达50%,日本海军也并未因物以稀为贵,就对他们的晋升予以优待。至于军衔晋升,虽然要综合个人贡献和资历,但在授予将军衔时仍严格以军功为准绳,绝少通融。
中国“海归”温室困境
当东乡平八郎前往伦敦督造“扶桑”舰之时,12名中国留学生也于1877年5月抵达英国,开始求学之旅。
英方不仅没有像非难日本学员一般要求中国学生从头“回炉”,还慷慨地给予了他们报考格林尼治海军学院(ORNC)的机会——这所成立于1873年的新学校是皇家海军为培养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而设,相当于海军研究生院;尽管英国在传统上更重视航海实践,但提议中国学员报考格林尼治,意味着已经承认对方是合格的初级军官。然而奇怪的事就在这时发生了:福建船政第一期成绩最好的三位毕业生刘步蟾、林泰曾和蒋超英似乎完全意识不到机会来之不易,拒绝参加考试,申请直接上舰见习;其余9人参加了考试,有3人落榜,严宗光(严复)、方伯谦、林永升等6人则顺利入读1877年10月开学的驾驶班。由于是高级进修课程,理论学习并不繁重,1878年6月就结课毕业,随后安排登舰实习;真正在格林尼治校园的时间不过8个月而已。
尽管顶着“海归”头衔,但12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6人接受了学院深造,还是大大缩水的进修课;另外6人则不过经历了一场升级版的实习而已。当然,所有12人的海上实习都是在英国海军现役舰艇上完成的,比起乘商船环球航行的东乡自是莫大的幸运,但中国学员对这种机会的重视程度依旧不高。
12名“海归”回国后,立即以火箭般的速度得到晋升。刘步蟾甫一归国,就被任命为“镇北”舰管带;该舰虽然只是一艘守卫海口用的伦道尔式炮艇,但已是中国最新的外购军舰。1882年,李鸿章命他前往德国督造新订购的“定远”铁甲舰,学习驾驶、指挥大舰的技术;1885年刘步蟾随“定远”归国后,立即被任命为这艘“远东第一舰”的管带,当时他不过33岁,仅有的指挥经验就是在“镇北”舰。林泰曾的晋升速度虽然略逊,经历了“镇西”号炮舰和“超勇”号巡洋舰的历练,但到1886年也升至“镇远”铁甲舰管带。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之际,9艘铁甲舰和巡洋舰里有7艘由“海归”舰长指挥,而其中海上经验最丰富的第一期留英学生,归国也不过仅仅9年而已。
如此一来,封官晋爵与个人能力的提升完全脱钩——实际上,北洋海军从未真正实行过以驾驶技术和指挥能力为准绳的考核办法,例行训练的成效也值得怀疑——高级将领便再无学习的动力。而从1888年舰队成军到1894年中日开战,北洋海军主力舰只的管带竟从未轮换或更替,几成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观,舰队遂日益为暮气所笼罩。
更令人扼腕的是,“海归”舰长们非但没有将英国海军的传统与榜样带回到中国,反而因为早早身居高位,形成一个利益圈子。1888年以后,闽籍“海归”管带的自甘堕落和地域主义已经发展到惊人的程度,不仅排斥邓世昌这样的非闽籍、非留英系军官(哪怕邓氏也是船政后学堂出身),甚至阴以刘步蟾为首,对抗要求整肃军纪的英籍总督查琅威理上校。1890年,琅威理与刘步蟾发生冲突后离舰。到这时为止,已有35名中国军人自英国学成归来,另有34人曾在法国留学,与日本留洋海军人员总数完全一致。而这些中国“海归”唯一值得夸耀的经历,或许是他们晋升到将军级的比例远较日本人为高。李鸿章对待“海归”的温室政策,对海军这一兵种未曾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所肥的不过是军人个人而已。
前一篇:证监会诗人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