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鱼雷的故事是在东海舰队工作过的老海军讲述的。这原是技术机密,如今时过境迁,可以当作逸闻了。
演习中意外击中扫雷舰
在某次演习中,一艘扫雷舰已经结束演练,正在准备收工的时候, 忽然值班水兵报告右舷发现鱼雷。
此时恰好有一条船横越舰首,船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稍慢。他只来得及在右舷方向发现一条模糊的雷迹,舰身就被击中。这位舰长有些犹豫,还因为这条雷迹特别模糊,速度也比正常的鱼雷慢得多。
这枚鱼雷本来不是冲着这艘扫雷舰去的。同样这次演习中,另外一个海区进行了另一操演——一艘潜艇发射鱼雷,准确穿越靶舰船底,圆满完成任务。正常情况下一次训练就打掉一条船太不经济,操雷的定深较大,可以从目标船的龙骨下穿过,以便重复使用靶舰。
演习很圆满,但这种鱼雷是新型的“概念雷”,结果出了问题:第一,该雷这次进行的是远程攻击演练,所以调定航速较低,以便加大它的航程。结果这枚雷实际跑出的航程比设计的航程还要长,跑完全程之后仍有余力,竟然钻进了正在进行舰对舰对抗的邻近海区。第二,该雷穿越第一目标的龙骨下方后,立即自动开始转圈寻找第二个目标,而那艘倒霉的扫雷舰恰好此时经过附近海域,当即被其锁定为目标。第三,该雷的定深陀螺出了问题,竟然使其航行深度不断上升,最后几乎贴着水面飞向扫雷舰,所以结果是命中,而不是从扫雷舰船底穿过。
应该说这条扫雷舰被自己的鱼雷命中属于计划外事件,这种新型鱼雷超灵敏的寻的能力和超长的射程都出乎设计者的预料。
中雷之后,这位舰长头脑很清醒,立即下达了3条命令:关闭水密门(这可以避免因为进水蔓延沉船);挂出“我舰操舵失灵”的信号旗(因为他随即停舰检查,不挂这个容易和别人撞上);还有全员各就各位,从而避免了沉船的噩运。
那枚鱼雷撞中军舰后却不知去向。按理说它应该漂在附近,但是找了很久也没有看到。
失踪的鱼雷
丢失鱼雷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另一次测试之后,一切顺利之余,雷却不见了。在起浮区翘首等了很久的人们经过一番疯狂的寻找,仍然不见其踪影。是不是漏水沉了?大多数人都作了如是判断,直到3天后,忽然有一条民船报告说在打靶海区北方航行的时候差点儿撞上一枚鱼雷,说起其颜色形状,恰是丢的这一枚。
事后判断这枚雷在上浮的时候还是出了一点故障。鱼雷正常情况下是在水下规定深度航行的,专打对方舰艇的水下部分或者直接在其龙骨下方起爆,使敌舰一折两半。但操雷或者说试验用雷飞到航程尽头会自动上浮,并释放染色剂以便打捞回收。
看来,这枚雷是打到尽头上浮了,却因为故障没有释放出染色剂。于是,大海茫茫,也就没法找到它了。
民船发现鱼雷通知海军,等海军的打捞艇赶过去,那条鱼雷早不知道又上哪儿去了。
问题是这个小家伙怎么会上北边去了?研究人员一琢磨不禁全身冷汗——试验海区正好在黑潮的边缘上,推测这枚鱼雷是被黑潮带到北边去了。北边,那可就是韩国(那时候叫“南朝鲜”)啊。当时我们跟韩国关系并不怎么好,被对方捡到,那可是既丢人又泄密的事情。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好几年,大家偶尔谈起来,认为这枚雷恐怕不是葬身海底,就是被一路北上的黑潮带到北冰洋去了。
突然有一天,某地渔民捡到一条锈迹斑斑的鱼雷,上缴以后检查编号,正是丢的那枚雷。令人惊讶的是这枚雷竟然是在海南岛被发现的!
往北去的黑潮怎么会把鱼雷带到南边去了呢?最终大家翻海图得出了结论——原来在我国贴近海岸的地方,还有一条和黑潮方向完全相反的微弱寒流,台湾渔民早就知道这条海流,经常追逐黑潮北上钓鱼岛一带打鱼,返回时向西走,便会进入这条海流,顺利南返。这枚鱼雷,恐怕也和渔民走了同样的路线。
大家额手相庆,还好是海南岛把它截住了,不然一不留神就会飘到越南去,那也是一个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