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林青霞的优雅转身
(2011-09-07 13:13: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艺苑/收藏 |
“我的一生就像在梦里一样,而且都是想都不敢想的美梦。现在在这里,也像做梦一样。”林青霞站在“香港书展”新书发布会的舞台上,笑靥如花。尽管过了天命之年,淡出演艺界很久,但林青霞还是林青霞,永远是华人电影的一段神话。
从演员转身成为作家,林青霞脸上满是笑意,连说话都带有诗意。在这本名为《窗里窗外》的新书中,共收录林青霞创作的46篇散文随笔,其中既有影评、剧评、游记散文、哲思小品,也包括写季羡林、琼瑶、三毛、徐克、王家卫、张国荣、邓丽君等师友的文章,以及拍摄《窗外》、《红楼梦》、《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的幕后故事。
·有甘有苦写作路
从息影后的返璞归真,到拿起笔,写下多年来的所思所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从17岁进电影圈,一直拍戏,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我看书的机会不多。后来我想到,自己应该要有一点‘文化美容’,于是就到书店去,有个女孩给我介绍了两本书。一本是《从无知中解脱》,一本是《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我看了之后,觉得真的是把我智慧开启了,对我的影响很大。息影以后,我有很多空余时间,才开始越来越多的阅读。”除了阅读,林青霞还积极学画,甚至跑去城市大学,认认真真地学起了书法。
说起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林青霞回忆道:“当年黄霑先生曾邀请我为报纸写专栏,由于信心不足,所以婉拒。后来,黄霑先生去世了,我想为他做点儿什么,于是就提笔开始写追忆他的文章。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散文《沧海一声笑》。”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都鼓励林青霞继续写作,认为她文笔清丽流畅。后来,林青霞又应杨凡导演之邀,为自己年轻时拍摄的电影《红楼梦》写回忆文章,那就是第二篇随笔《戏里戏外都是戏》。从此,林青霞逐渐走上写作之路。有趣的是,尽管她授权发表的香港及内地媒体仅有几家,可每有新作,转载率之高令人咋舌。
别看林青霞的文章引得文学界内外一致好评,可灵感枯竭、江郎才尽的时候也并非没有过。“有时候拿着笔在书桌上,半天下不了一个字,那时候我觉得,做一个写作人,靠写作生活的人,真是太伟大。”也因此,对于作家,林青霞有着别样的尊重与敬佩。
为什么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取名为《窗里窗外》?林青霞解释:“我17岁高中毕业,刚放下书包,我就走进《窗外》这部电影,走进娱乐圈。后来,我嫁到了香港,逐渐走出了‘窗外’。于是,索性就把这本书叫做《窗里窗外》。”
说起当年的成名作——《窗外》,拍摄前后的故事颇为有趣。当时,林青霞本来应邀在一部都市生活片中出演角色,但她坚称自己刚毕业,只演学生戏,于是被推荐到《窗外》剧组,导演组一下子就看中了她。担任女主角固然令林青霞兴奋不已,但开机第一天就被剪去心爱的长发却又令她号啕大哭。再如回忆自己与男主角胡奇的银幕初吻,“他教我把牙齿合上,嘴唇张开,我照做,两个人牙齿磨得咯吱咯吱响。摄影师陈荣树迷惘地说:‘她像个木头。’”
·影圈旧事
林青霞只拍过王家卫导演的两部戏:《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起初,林青霞对王家卫不给演员提供剧本表示不解与不满。“直到我开始写作,才意识到,摄影机对于王家卫来说,好比作家手中的笔,下了笔才能体会到戏该怎么拍。他不给演员剧本,是为了让演员拿掉自我,融入角色,因此,以摄影机为笔的王家卫更像是雕刻家,悉心去掉演员与角色不符的地方,留下的全部是精华。”
与王家卫“慢工出细活”不同,徐克导演则雷厉风行。在演徐克导演的《东方不败》之前,林青霞仅反串演出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刀马旦》中的进步青年。徐克怎会想到让她演枭雄东方不败?原来,林青霞曾演过徐克导演的《新蜀山剑侠》,林青霞饰演的女侠孤月有一场戏身着红袍在风中狂笑,洒脱不羁。正是这一段戏,让徐克看出了林青霞有别于以往银幕形象的潜质,于是成就了林青霞在《东方不败》中的经典形象。说起这位老友,林青霞不忘调侃一番,“徐克是很残忍的,拍起戏来都不让人家睡觉。我到后来实在吃不消了,就只能站着睡,等人家打完光的时候,我都已经睡着了。”还有一次,在拍摄《东方不败》的最后一场戏时,正赶上恶劣天气,雨大,又极冷,连群众演员都被冻跑了。演员和化妆师们无奈,推举林青霞给徐克打电话,建议延期拍摄。不料,徐克笃定地说:“别说是下雨,下刀子也要拍。”林青霞一边学徐克那刻意严肃起来的声调,一边自己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结果是拍了,但是后来又补拍,因为我脸冻得都肿了。”
·生活的艺术家
林青霞从影20余年,共主演100多部电影。尽管如此,对于自己是个“大明星”的身份,林青霞并不那么在乎,她最得意的身份,是三个宝贝女儿的妈妈。“我的三个女儿都很少看我主演的电影,因为不是谈情说爱,就是打打杀杀。只有一部电影,三个女儿都爱看,那就是李翰祥导演的《红楼梦》。我曾在家给女儿们看《红楼梦》碟片。看到我演的贾宝玉挨打时,小女儿心疼得快要哭了。我立刻告诉她,我的戏服里垫了厚厚的毛巾,挨打时一点儿也不疼。”
岁月荏苒,或许只有林青霞,可以一如既往地那般纯洁美好,就像作家龙应台口中的她,“她心灵很朴素,只是一个小女孩”。林青霞说:“我跟我先生说,希望我60岁能够做一个艺术家。”其实,林青霞从来就是生活的艺术家,永远不曾改变。
(摘自《新民周刊》2011年第32期 王悦阳 文)
选自2011年8月30日《作家文摘》1464期14版 艺苑
编辑:李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