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首届上海国际华语作家文学创作论坛上发言摘登之五\浅谈格律诗词的创作

(2015-10-31 11:51:47)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

浅谈格律诗词的创作

黄心培

格律诗词,顾名思义,是作品讲究格律并按格律规定的篇幅、字数、句式、押韵、对仗等要求进行创作,使作品既有一定的思想性又具备完美的艺术性,更符合时代要求与历史发展要求,并在章法和逻辑的框架内,呈现出真情实感与审美相一致的创造性劳动的艺术结晶。因此,诗词创作也称为美的创造,诗词鉴赏则成为美的享受。那么,格律诗词又该如何创作呢?

一、明规则。创作格律诗词,首先要熟悉并掌握格律,只有遵循格律的规范与要求去创作,才能写出符合传统韵味的诗词作品来。这也像体育竞技,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竞赛规则,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或是裁判员,都必须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否则就会乱套。比如足球规定,除了守门员能在禁区内可以用手触球,其余人均不得在赛场内以手触球,若有人以手触球即使进球了,也会被判无效甚至犯规。那么,在诗词创作中,格律便是诗家一种作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千百年来诗人词家的共识,也是裁定格律诗词是否合乎标准的重要尺度。所以,按照格律规范写诗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格律。格律是指创作韵文所依照的格式和韵律。格律的三大要素是平仄,用韵和对仗,是近体诗(一称今体诗)和词在其体式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结构支撑物。格律的基本要求是句式的平仄相间,使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如果没有平仄相间,句子的节奏感便会消失,变得和平时说话一样,那就不成为诗词了。用韵也称押韵。例如近体诗要求押平声韵,也有部分的变体格律诗及古风押仄声韵;词则有数千种词牌,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其字数、句式的平仄及节奏点,还有押什么韵。如《沁园春》押平声韵,《满江红》押入声韵,等等。可见押韵不仅与平仄关联,更与作品的感情抒发密不可分。对仗是近体诗五律、七律中间两联必须的句式,也是很多词的句式要求,而且词的对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比诗更加丰富多彩。对仗不仅要求造句时,上下两句必须有内容上的关联,更要求:①词性相对。②句式结构相对。③上下句关键节奏点上的平仄相反。所以,依照格律写出的诗词不仅为诗人词家所喜爱并严格遵守这一规则,更成为唐诗、宋词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的一个传统,因为格律是一种充满古人智慧的完美的形式。

二、勤观察。诗词创作要求作者勤于观察社会生活,能以敏睿的目光去捕捉社会生活中瞬间发生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及真善美或假丑恶的事物(或人物),来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在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从作者的启发性信息中体悟社会,感悟人生。当然,观察也包括从工作、书本、报刊及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如果没有观察,或者没有了各种信息来源,那么要想写好作品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上到处传播,甚至已经写进书本中的虚假信息不少,如果没有勤于观察社会和生活,往往会不自觉地滑入“偏听偏信”的泥潭,这是要求作者在观察中最需谨慎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作者,他的观察必须是深入、细致、全面的,绝不能把虚假的信息轻易传播给读者。同时,观察的过程往往也是寻找创作素材的过程,是要解决好“写什么”这个问题,所以观察是必须的。

三、善分析。当作者从生活、书本或媒体中捕捉到各种社会、历史、任务或事物的信息后,首先要做的是分析、评判和取舍工作。世界那么大、社会生活那么繁杂甚至变幻不断,怎么样才能从中筛选出最具典型、最为热门、最能感人的信息呢?这就需要作者善于分析。从各种事物的表象中探究并抓住其最本质、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的东西;同时,也必须删去与其关联不大,无足轻重甚至虚假的信息,这样才能集中笔力去写好、写透一件事物,这也是格律诗词精炼的要求。诗词的各种体式都有其规定的字数,因此必须写得精到,绝不能因为信息或素材还“有些用处”,便无论巨细统统塞进一件作品里;当然,也不宜将各种事物的表象罗列、堆砌,成了“报流水账”;更不能舍本求末,写些无关痛痒的东西!这就要作者善分析、善取舍、善提炼,尤其是善于将普通的语言提炼成诗句,让造句语言产生诗味、韵味和趣味。

四、精构思。这是格律诗词作品创作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构思既是将“素材”转化为“题材”的精选过程,也是把各种“实景”升华为“意境”的过程。什么是“意境”?“意”是作者主观世界的思想感情及活动;“境”是作者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中的人、事、景等一切外在事物。作者对此客观世界由观察所产生出的主观意象,并由此而生发的各种情感、认识、评价,称为“意中之境”;反映在作品中,由思维活动凝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因此,“意境”是作品的灵魂,作品有了意境便具有了生命。所以,创作要求“意在笔先”,这和书画作品创作的道理是一样的,故也称为“写诗必须心中要有诗”。心中没诗,硬写、硬凑、硬套或硬去模仿他人及古人的句子,不仅写不出真意境,还会被人讥笑为“有斧斫之痕”,甚至被讥为“生吞活剥”或“剽窃”。所以,创作就是要写出作者自己独有的意境和诗句、词句。诗词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运用形象思维、借助艺术的语言,使作者在诗词中塑造的意境画面,能在读者的头脑中重新再现,犹如身临其境,并由此让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当读者与作者间的思想感情产生了一致的定向思维时,这种情况或现象便称之为“共鸣”。这恰恰是每一位诗词作者都孜孜以求的目标,也说明了作者在创作了一件作品后,还不能算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得到了读者较为普遍的反响和认可,才算是真正的完成。由此可见,一件诗词作品创作的成功与否,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明规则、勤观察、善分析、精构思是格律诗词创作中都不可或缺并且相辅相成的环节。尤其是先要弄懂并熟练掌握汉字的平仄声,就如同造建筑物有了坚实的基础,至于能造出什么样美观的建筑物,就要依题材内容去构思设计,而构思设计首先在于新颖独特。只有新颖独特的构思设计与作为建筑材料语言的完美融合,方能使作品产生吸引人们眼球的艺术效果。明白了格律诗词的创作环节,那么,就应当从辨别汉字的平仄声起步。如何掌握汉字的平仄声?这个问题确实困扰着许多初学的同志。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汉字的平仄也一样。其规律就在汉字的发音上。每个汉字都有其发音,例如我们的普通话:“哥、隔、葛、各”、“鸡、急、挤、剂”、“烹、彭、捧、碰”、“倾、擎、请、庆”,这四组字每一组的拼音都相同,所不同的是发音,分别发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标音时分别用“一、/ v”代表。那么它们又如何与组成格律的古四声去对应平仄呢?这要分两步:第一步将第一声、第二声与第三声、第四声分开,即把标音两两分开,从中划一条线:“一、/| v”线后的“v”肯定为仄声,线前的“一、/”暂定为平声;第二步将发音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用上海方言或南方方言再读一遍,凡是发音为急迫、短促的就是古四声中的入声字,即为仄声字。因为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平即为平声字;上、去、入皆为仄声字。用上海方言或南方方言再读一遍的目的,就是要将今天混入普通话第一声、第二声中的入声字挑出来归入仄声。这样便完成了平、仄声的分辨。懂得了这个方法只要平时多加练习就能逐渐熟悉。当然,对于不懂南方方言的同志来说,只能依照工具书《诗韵合璧》,一个韵部、一个韵部地去熟悉并记住。虽然这样费的精力较多,但不少北方的同志靠这个办法仍然弄懂了平仄声,并依据平仄格律,创作出了合格的格律诗词。

作为格律诗的体式,运用得最多的是五言句的五绝(四句共20字)、五律(八句共40字)、七言句的七绝(四句共28字)和七律(八句共56字)。每一体式又分为平起格、仄起格及首句押韵、首句不押韵四种,所以近体诗共有十六种形式。(由于词牌种类多达2000余种及各种变体,在此就不举例了)下面例举古、今七律诗各一首:(均为平起格、首句押韵)

唐·杜甫《诸将》(选一)  今·清源《九三观阅兵有感》    这两首七律的格律均为

锦江春色逐人来,         雄师亮剑五洲前,              仄仄平平,

巫峡清秋万壑哀。         敢向群魔抗霸权。              仄平平 仄平。

正忆往时严仆射,         彩雾拿雲兵最美,             平平仄仄,

共迎中使望乡台。         红旗引路志弥坚。             仄仄平平。

主恩前后三持节,         歌声激荡冲银汉,             仄平平仄,

军令分明数举杯。         道义担当在铁肩。             仄平平 仄平。

西蜀地形天下险,         喜为中华捐一赞,             平平仄仄,

安危须仗出群材。         和平崛起梦终圆!              仄仄平平。

 

注:第三句“兵最美”指驾驶喷彩        注:凡平或仄上打○者,表明该字

雾飞机的都是女兵。                      处可用平声,亦可用仄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