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四大循环
(2011-12-05 22:44:58)
1.地质大循环地质
大循环超出了地球表层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60
年代以后,地质力学认为岩石圈的构造是由板块组成的。在大洋中脊轴部断裂谷中涌出玄武岩熔岩构成新的海底,使原来海底向两侧扩张,其速度为0.2—
10cm/年。扩张到边缘,海陆两个板块相遇,海洋板块向陆地板块下俯冲,在大陆侧形成岛孤,海洋侧形成海沟。两个块板相撞处,地壳活动激烈,多火山、地震,如日本列岛——冲绳——台湾岛就是环太平洋岛孤火山带的一环,是亚洲板块和西部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的。当海洋板块俯冲完后,大陆板块相遇,发生褶皱、断裂,形成线状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俯冲下的板块熔入地幔中,通过地幔对流在大洋中脊又重新出露形成新的岩石,这样周而复始形成循环,每周期
2—3亿年。在板块运动的同时,岩性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出露地表的晶质岩风化破碎松散后,被流水、风力带走沉积到低洼处(河、湖、海的底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没入板块底部熔于地幔中,在循环中出露地表又重新变成结晶岩,然后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新的沉积岩。1858年在巴黎出版了一本名叫《揭开创造的神秘》的书,地理学家施奈德(A.Snider)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发现地球各大陆似乎原来是连成一体的,他并用石炭纪时北美洲和欧洲植物化石几乎一致的事实作了说明。而后在
1912年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A.Wegener)发表论文,引证古生物化石的证据系统地阐述了大陆移动的地质历史过程。但是在科学水平还较低的当时,只能做为一种假说存在,而且引起很多非议。现代科学的发展,板块学说很有力地解释了大陆漂移说法的正确性。经科学家探测,在大洋中央没有
1亿5 千万年以上的沉积物,大洋中央海岭两侧的地磁异常分布相近,并与大洋中央海岭走向平行,而且发现沿915
米深的大陆斜面各大洲有多处重合。可见,对科学发展来说,最初的天才思索、丰富的想像与后来严谨的科学证明都是很重要的。
2.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和植物叶面蒸发,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形式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水循环分为大循环(海洋——天空——陆地——海洋)、陆地小循环(内流区:蒸发——输送——降落——径流——蒸发)、海洋小循环(在海洋范围内:蒸发——输送——降落——蒸发)。水循环运动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也是地球化学迁移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3.大气循环 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表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面其他地方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的上升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环流。有时高气压不完全是温度造成的,空气的集聚、堆积也可形成高气压。关于大气环流的作用的作用见课本.
4.生物循环 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之间形成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循环。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是同步进行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